政府工作报告

  (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绿色发展红利。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健全生态文明体系,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打好八大标志性战役,开展30项专项行动,确保全省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41微克/立方米以内、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不降低、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5%,完成植树造林70万亩。*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实施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加强“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加快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健全跨区域治理联动机制。严控企业污染排放,促进农药化肥减量施用,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开展节水行动,推进公共机构节能,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倡导、*人心。

  拓宽生态价值实现途径。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与长江经济带省份签订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广东签订新一轮东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推进省内市、县(市、区)之间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市场交易,设立江西省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费与成效挂钩的付费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做优做强做大华赣环境集团,推进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等第三方治理,鼓励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树立“生态+”理念,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推进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扩大我省优美生态的全球影响力,今年冬季将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力争形成10项在全国推广的改革成果、总结20项改革举措在全省推行、形成100条改革示范经验。加快绿色生态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出台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江西省农村饮水管理条例。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启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三条红线”划立。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行动计划,研究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国家公园建设,探索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模式。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监管模式,推进环保机构垂管、流域环境监管、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等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于以身试法、破坏生态、断子孙路的行为,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严办。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推进农村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快建设县级儿童活动中心。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中小学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改善整体办学条件。推进1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50个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南昌大学整体进入国家一流大学行列和其他高校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办好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国际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检查评比,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研究制定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及政策措施,加快省直公立医院新院、县医院综合能力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室建设。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开展县域综合医改试点,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和覆盖所有县(市、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符合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的检查检验结果在医联体内互认共享,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江西国际卫生健康城建设,打造智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支持“建昌帮”和“旴江医学”振兴发展,做实做强江西中医医疗集团,逐步将中医“治未病”纳入社区健康医疗服务范围。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完善生育全程服务,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建设,办好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式台球锦标赛等品牌赛事,用好军体项目落户南昌机遇,打造南昌体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