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因户因人施策交硬账。逐户核查贫困群众历年政策兑现情况,确保不漏人、不漏项。创新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确保符合条件且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贫困户应贷尽贷。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完善“四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落实“985”政策;推广扶贫小额保险、农业产业保险、健康保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提档升级工程,加强后续扶持,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不因贫困而失学。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落实1902名护林员待遇。兜底保障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脱贫的家庭。

  提升脱贫质量交硬账。完成中央第二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继续选派精干力量下沉驻村,确保市直及以上单位对145个贫困村和4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驻村全覆盖。开展脱贫攻坚能力提升培训,做到“三个一口清”(26)。持续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落实“四个反复”(27)。强化“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加强舆论引导,讲好“恩施脱贫故事”。坚持常态化督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脱贫“回头看”行动,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实现12589户33170人脱贫、34个贫困村出列、全市“摘帽”目标。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优化能源、产业、交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三禁三治”(28),力争州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4天以上。落实“河库长制”,加强入河排污口和工业污染源监管,确保大沙坝、长沙河水质监测断面和大龙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落实城市规划区“山长制”,保护林地和山体。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强力整治生态问题。持续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回头看”,防止“一刀切”,确保问题不反弹、整改有实效。紧盯“一江九水五库”(29)等重点部位,强化畜禽养殖、采石加工、工地扬尘等行业监管,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新(改)建城乡公厕129座,改造户厕1.7万座;改善人居环境,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城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5%、50%以上。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加强重点流域管控,实施截污治污工程,严管小微水体,确保人人喝上干净水。*推进水土保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推进“拆围透绿、见缝插绿、裸土覆绿”行动,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加大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区复垦复绿。修复污染耕地,完成配方肥施用面积40万亩、土壤酸化治理面积21万亩。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守“三线一单”(30),做好生态红线勘界定标。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三)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强化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认真落实中央、省、州政府债务管理要求,严禁违法违规举债。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化解政府性债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

强化金融领域风险管控。履行金融风险防范属地责任,健全金融风险防控监管制度,建立民间借贷监测预警平台,加强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提高群众参与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到2019年底,信贷增幅高于全州水平。深化“诚信恩施”建设,争创“全省先进信用县市”。

  强化安全生产和社会矛盾风险管控。坚持“一统三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开展“七五”普法,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包保责任,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责任制,*开展“打非治违”行动,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四)建设四大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

  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 “一心三带六组团”(31)发展思路,完成东部富硒养生度假带控制性规划编制,加快推进青云崖旅游休闲度假区、红花峡峰林景区、铜盆水森林康养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创建大清江4**景区和沐抚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出台激励政策,重点支持低空飞行、冬季旅游、高端民宿等新业态发展,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培植乡村旅游品牌。强化市场监管与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创新营销方式,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5亿元。继续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