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三是向全面开放要后劲。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实施高质量招商行动,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各县市区、功能区引进1个50亿元以上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强链补链,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谋划引进一批世界和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龙头等大项目。创新招商方式,用好商会、校友、行业组织等招商资源,强化专业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提升重资产招商实效。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创新型企业的用地保障。加大项目开工建设核查力度,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建成投产率。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延伸口岸功能,加快打造粮食、肉类等特色口岸。积极对接湖北自贸区。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拓外贸市场,力争新开口破零企业25家。培育外贸品牌,建好汽车零部件、化工、纺织品三大出口基地。

  四是向创新驱动要后劲。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强化产业、研发、市场、人才、资本、文化、生态等全要素协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5%以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新建院士工作站5家,加快建设省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省数字出版印刷包装产业研究基地,积极争取设立省级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公安、洪湖、监利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工程技术中心3家。对接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我选湖北·凤鸣荆州”计划,加大创新创业战略团队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在荆就业创业。建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功能。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撬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向初创期、种子期企业流动。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业之举遍布荆州大地,让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四)促进区域统筹城乡融合。

  一是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统筹一城三区,优化城市布局。高标准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天际线、城市色彩、夜景亮化的规划管理。推进古城人口疏散和功能优化。围绕“畅循环、活水系、拓功能”,实施246个、总投资198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荆州大道、高阳大道、楚都大道、海子湖大道。加快荆江大道、机场大道等建设。开工环城北路、环城西路、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成护城河人工湿地及生态驳岸、荆襄外河带状湿地公园,实施城市林荫路、节点景观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市民之家、市委党校和荆州殡仪馆搬迁等项目。完成棚改清零。建成8个公共停车场、2600个停车位,启动路内停车经营管理,逐步形成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系统。加快实施控违拆违,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持续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办好省第二届园林博览会。

  二是加快大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综合交通三年攻坚行动”,完成交通投资130亿元。建成蒙华铁路、洪监高速、沙公高速北段、潜石高速江石段、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建成荆州民用机场主体工程,启动石首市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建设项目。推进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二广高速荆州城区段改线、洪松高速江松段早日开工。谋划荆州南北向高铁通道,争取沿江货运铁路、武贵高铁布局荆州,支持江汉平原铁路建设。实施内荆河航道整治。

  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和引导县市区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争先进位。加强县域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对发展较好、用地集约的县市区实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倾斜。支持荆州区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支持沙市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江陵县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中部地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支持松滋市建设湘鄂边重要门户节点城市。支持公安县融入主城区、争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支持石首市建设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持监利县建设长江中游新兴中等城市。支持洪湖市建设洪湖岸边文旅新城、新滩新城,争创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