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坚持提质增效导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抓好科技强农,支持荆州高新区打造“中国绿谷”,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江汉平原农业科技中心、湖北水产产业研究院、监利稻虾生态繁殖基地等平台建设。抓好市场活农,加大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力度,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力争农民合作社突破10000家、家庭农场达到9000家以上。支持天露湖创建国家生态农业公园,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休闲度假、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抓好绿色惠农,推广节肥、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探索生态水产养殖模式,扩大“双水双绿”种养规模,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万亩以上。抓好质量兴农,叫响“荆州味道”,新申报“三品一标”标志产品20个以上。强化投入品使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防、严控、严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三是提升服务业影响力。抢抓消费升级机遇,优化服务业供给,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高位推进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打造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交相辉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板块。全力推进纪南文旅区建设,确保华夏历史文化科技园、园博园建成开园,加快建设荆楚文化大观园、环长湖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做好“旅游+”文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公路。力争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0亿元、增长16%。以商圈消费引领商业业态升级。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家。培育商贸品牌,办好荆楚美食节,打造以荆州鱼糕为代表的楚菜精品。评选认定10家荆州“老字号”。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荆州港盐卡综合物流园建设,发展现代供应链管理和冷链物流,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

  四是旗帜鲜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是荆州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是荆州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惠企政策,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全面推广新型学徒制,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缓解企业“用工难”。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融资难”问题,促进更多资金流向中小微实体企业。开展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评价。创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5亿元以上。加强区域股权市场融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20亿元以上。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引导作用,优化城区实体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和重大产业基金投向,继续安排续贷调度资金。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保护和弘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为地方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全方位培植后劲支撑。

  一是向项目建设要后劲。毫不动摇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抓手。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基础设施等领域,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提升项目库规模和质量。建成荆州开发区绿色建筑产业园、凯乐量子通讯信息安全总部基地、万华零醛智能家居产业园、荆州煤炭储配基地一期、俊力体育用品、一泰科技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恒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华中体育产业园、华中玻铝产业园、江汉精细化工中德合资项目、锐美智图等项目建设。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水利补短板工程和四湖流域骨干河渠治理工程,强力推进东分块蓄洪工程建设,加速安全转移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水利投资20亿元以上。创新投融资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调度,定期开展项目拉练,深化“晒、比、督”机制,完善排名末位发言、争取项目和资金总量公示等制度,形成争先恐后谋项目、争项目、建项目的浓厚氛围。

  二是向深化改革要后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后发赶超的超车道,用“硬措施”提升“软实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简政放权,继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力争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全面推行“一次办好、一网覆盖、一站式服务”,“一窗受理”事项达到80%以上,确保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85%以上、减少办事提供材料70%以上、300个以上高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实现工业建设项目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广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进一步调整权责清单,减少证明事项。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抓好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因企施策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完善信用制度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让诚信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