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重抓产业项目盯引推进。*开展“招商选资年”活动,不断加强区域招商、产业链招商、“一把手”招商、亲情招商、专业招商,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以上,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力争突破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滚动实施市镇长项目工程,确保项目工程年内落地率50%以上、四个结构性投资均增长10%以上。加强土地供给保障,全年出让土地2000亩,盘活存量用地1000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450亩,批而未供土地下降30%。

  促进企业主体成长升级。实施企业登高计划,加快形成强优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强领军企业培育,在各主要行业打造1-2家标杆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10亿元至20亿元工业企业6家,纳税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5000万元至1亿元工业企业6家。大力开展“凤凰行动”,推动企业加快股改上市,完成股改15家,上市报会力争5家。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雏鹰计划”,新增“小升规”80家以上、“下升上”25家以上,培育各类隐形冠军企业20家以上。支持建筑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确保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27%以上。

  (二)致力增强内生动力,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围绕激活力、优服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不断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做好“兜底窗口”省级标准化试点、“受办分离”“无差别受理”“证照分离”等工作,推动“专科受理”向“全科受理”转变。大力推广应用“浙政钉”和“浙里办”,着力打造全省移动办公(办事)样板城市。全面推广“标准地”制度,推行企业“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打好承诺制、代办制、区域评价、流程优化等改革组合拳,探索实施施工图预审“最多审一次”,力争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实现“最多80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计划,规上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均提高10%以上。

  不断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落实省科技新政50条,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争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0%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0件。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80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完善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网上科技市场建设,实现技术交易额3亿元以上。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新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以上,力争引进重点高校研究院1-2家。

  更加优化人才生态。*推进“剡溪英才计划”,不断喊响“智引高校、才汇嵊州”引才品牌,继续实施嵊籍学子“归巢”行动,全年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11000名以上,其中“国千”人才1名、“省千”人才2名、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15名以上、高校毕业生6000名以上。加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建设,设立嵊州“人才日”,打造“保姆式”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基金作用,扩大人才服务银行受益范围,优化对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扶持。

  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创造性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13亿元以上。高质量常态化运作“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开展“三服务”活动,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政银企联动,实施小微企业“增氧”计划和“滴灌”工程,不断做大产业基金规模,推进基金集聚区建设,为优质企业、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三)致力搭建平台载体,着力打造高质量增长极

  围绕搭平台、拓空间,大力实施平台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开展“平台提升年”活动,积极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圈,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全省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力做强产业平台。加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建,以艇湖新兴产业园为新的空间拓展点、经济增长点,加强规划设计,加快基础配套,加大项目招引,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长20%以上。立足接轨湾区经济桥头堡定位,借势高铁、港航等大交通发展,不断拉开高新园区框架,全力打造湾区产业平台,争取进入全省高新园区前12位。加快推动现有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按照“宜业宜创宜居宜学宜游”理念,谋划建设城南机器人产业园,城北生命健康、粉碎机械产业园,高新园区美妆、高分子材料产业园,甘霖制冷产业园,长乐电机产业园,黄泽家具产业园等“区中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