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按照“信息畅达、万物互联”的理念,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扩容,整合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促进信息开放共享,构建“智慧城市大脑”。建设“数字政府”,推动一网通办,支撑更多事项“掌上办”,实现政务服务全天候运作、便捷高效。完善“智慧市政”,实时感知、管控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城管”,加快城乡管理资源网格化整合,促进管理精细化。推进“智慧环保”,实现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决。优化“智慧警务”,提升打击防范、应急处置、服务群众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交通”,建成综合交通网络运行指挥中心。全力疏通市民反映强烈的22个堵点,年内完成一半以上。推进1.6万个公共停车位智能化管理,开工建设5座以上公共智能停车楼,鼓励开放共享私有停车位,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

  大力推进城市形象革新。加强城市设计,强化城市空间、天际线、色彩、建筑立面管控和引导,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树立精品意识,严格落实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标准和质量法规,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建筑。落实好住宅小区开放管理要求,鼓励已建成住宅小区“拆挡见绿”,实现内部景观公共化。开展城市园林、街景整治,提升城市出入口和重要交通节点环境品质,打造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科学规划“三旧”改造单元,连片推动城市更新,完成改造5000亩以上。以“绣花功夫”改造升级老旧社区、城中村,积极推进背街小巷“微改造”和城郊接合部综合整治。抓好水东街等5条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更好延续历史文脉,让惠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一流城市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也要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更要有高度自觉的文明行为,需要全民参与、人人出力,共筑美丽智慧和谐家园。

  (四)厚植绿水青山生态优势

  一流城市要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源头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让良好的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河湖“五清”专项整治,集中剿灭劣V类河涌,集中力量打好淡水河整治翻身仗,巩固提升沙河、潼湖水、公庄河水质。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完成43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新增日处理能力25万吨。新建排水管网130公里,截污管网337公里。完成27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实现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全市地表水优良比例77.8%以上,确保东江水质稳定优良。完善空气质量监管网络,抓好压减燃煤、移动源污染和扬尘治理,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优良。开展重点行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稳步推进污染地块修复。

  强化固废污染防治。提升固废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建成市生态环境园一期,推进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技术改造,加快建设市生态环境园二期、榄子垅环境园二期等项目,新建、升级改造一批垃圾转运站,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得到100%有效处置。建成东江威立雅二期危废处置项目,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项目建设,推动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县区全覆盖,实现全市固废危废、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处置率100%。加强沟通协作,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行为。

  持续加强生态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推进潼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新建惠东好招楼海洋湿地公园。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抓好金山湖、小金河等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实施岸线修复工程,建设生态堤岸、美丽海湾,打造千里碧道。实施绿道提升工程,不断完善绿道线网。实施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推动象头山、九龙峰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植树造林1.4万亩,改造残次林、低效林2.8万亩。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惠州的“金字招牌”。我们在上大项目时要采用最高的技术标准,实施最严的环保要求,做好最周全的防控措施,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蓝天碧水青山绿岸成为惠州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