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创新名城。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两个一号文件”,坚持“六化同步”,实施“六大计划”,推进创新名城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发展推进机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力争1000家,打造“科创企业森林”。抓住科创板推出的有利机遇,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梯队。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保险资金、融资担保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精准的融资服务。深化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改革,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技术市场化进程,建设一批技术转移转化的专业机构、队伍和平台,构建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计划,推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高效运作,启动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加快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聚焦产业前瞻领域,高水平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平台,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计划,高质量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构建开放创新格局。实施全球创新资源集聚计划,自觉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精心举办南京创新周活动,加快建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合作平台,招引一批高端项目、人才团队和科技服务机构,使南京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坚持走融通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动校地、校企、校校、社企之间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发展校友经济,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形成紧密协作的创新共同体。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载体升级计划,强化政府赋权、市场赋能,抓好“1+N”高新园区、环高校知识经济产业圈、城市“硅巷”等载体建设,推动江宁、仙林、江北三个大学城向创新城转变。实施法治服务环境提升计划,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水平建设好江北新区法治园区、河西法律服务园,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强化宽容失败的创新资本支持,提供宽容失败的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宽容失败的创新绩效评价,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社会环境。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高度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地标化、制造业盈利模式服务化、生产型服务业高端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产业地标打造。围绕“4+4+1”主导产业方向,在重点实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两个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制定行动计划,落实推进举措,聚焦聚力打造3—5个“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不断提升产业高度和竞争力。

  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制定工业设备投资专项奖补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加大工业投入力度,促进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快速提高。抓好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落地转化,提升合同履约率、资金到账率、项目开工率。推动西门子数控研发及生产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中兴通讯智能制造基地、LG三元锂电池、长安新能源汽车等一批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推动FMC智能电动汽车等一批龙头项目顺利投产。抓好邦奇自动变速箱扩建等一批技改项目,重点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培育研发设计、检测检验、营销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企业,鼓励企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加速构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理念,推动低效园区、低效楼宇、低效用地等空间载体资源高效利用、高水平开发。运用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果,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加快“两钢两化”产能转移规划方案制定步伐,启动梅钢传统产能转移和总部经济建设,推动“两钢两化”加快培育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推动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打造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一批水泥企业矿山禁采、关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