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建设长三角国际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全面落实国际化建设“25个一”重点任务,系统协调推进高端产业、人居环境、城市形象等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化拓展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中法(海宁)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与国际接轨的配套服务工程,开工建设国际合作学校,谋划推进国际合作医院、国际街区等项目。实施道路交通标识标牌多语化改造,在医院、车站等公共区域建立外语咨询服务体系,加快营造国际化城市软环境。深化国际友城间合作交流,继续办好海外“海宁日”“海宁周”和海宁“国际日”活动,积极引进国际会展、国际赛事、国际会议(论坛)等,不断扩大海宁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实施“融杭接沪”战略。积极承接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杭州“前亚运”等溢出效应,以“省会城市配套、县级城市成本”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深度对接杭州“拥江发展”战略,实施杭海新城发展规划,有效统筹长安镇(高新区)、许村镇一体化开发建设。健全与余杭、下沙常态沟通协调机制,实质推进与余杭合作区块开发,打响“不是杭州、就在杭州”品牌。主动参与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紧密对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漕河泾海宁分区、“漕河泾创营·海宁”双创平台等建设,加快构建与上海协同发展的高端产业链。启动谋划新一轮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对接争取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及接线工程、杭州中环、沪乍杭铁路线型以及沪杭铁路海宁站外迁的最优方案。杭海城际铁路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隧道、车站、高架和车辆基地等基本建成,启动场站配套及物业开发。加快京杭运河二通道、钱江通道北接线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协作等工作,深化资金帮扶、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合力推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海宁力量。

  (四)大力实施高质量创新引领行动,加快构筑创新生态高地

  牢固树立“创新人才不抓住,城市发展就没有高度”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杭州湾创新体系和G60科创走廊,加快营造最优人才生态,全力抢占城市发展制高点。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开展“百校(院)联千企引千人”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亿元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全覆盖。推进天通公司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年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00件以上。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鹃湖国际科技城建设,首期项目部分组团竣工,谋划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北侧绿化景观工程。深化与浙江大学、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国际科教资源开放创新圈。加强与爱丁堡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合作,大力吸引国际产业技术转移,加快形成“大学+科技+产业”驱动发展新格局。推进鹃湖国际科技城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招引布局国际酒店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创新人才宜居环境。不断提升科创中心品质,争创优秀国家级孵化器。加快高新区、尖山新区、经编园区科创平台建设。

  加快创新人才引育。*实施“潮乡英才计划”,不断拓展引才渠道。重视基础性人才引育,全面落实人才新政,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来海宁就业创业。持续抓好中法合作产学研项目推进,集成电路技术学校正式招生,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化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健全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打造鹃湖国际科技示范社区。推广“人才绿卡”,为人才提供项目落地、子女就学等全方位优质服务,加快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

  (五)大力实施高质量城乡品质提升行动,展现美丽人文海宁新风貌

  坚持全域提升、以文铸魂,进一步优化市域片区分区规划和村庄规划,高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精城区、做美镇村,进一步展现“江南特色、现代韵味、海宁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