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壮大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向稳”。
以稳为先,提振实体经济,防止出现波动。以稳求好,推动转型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投资稳增长。*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制定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着力推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23个,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40个以上。围绕推动产业裂变式发展,重点抓好重庆三圣医药制造基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等52个产业类项目;围绕提升区位优势、完善城市承载功能,启动推进高速铁路、城市道路桥梁等21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围绕补齐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文教体育等领域短板,重点推进中医大厦、十九中学异地新建等38个民生公益类项目;围绕完善服务业设施和体系,重点实施欧亚体验式购物广场、辽源国际商贸物流城等12个服务业项目。围绕工业供给体系优化升级,谋划实施日新智能针织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6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完善“三大员”机制,落实清单式服务措施,推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诺德高科年产1万吨太阳能光伏膜等“三早”项目如期开复工,亿达碳纤维材料深加工、华纺无油剂静电功能短纤维等在建项目提早投达产,确保所有开复工项目按序时进度形成实物工程量。
抓工业稳增长。出台针对扩总量、盘存量、引增量的政策措施,谋划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品牌中心和电商中心,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加强工业运行监控,保障生产要素供给,推动50户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全力帮助利源精制、麦达斯铝业走出困境,保障正常生产经营,巩固提升支撑能力。完善“双停”企业盘活机制,落实领导包保和“一企一策”措施,推动企业转型转轨、兼并重组,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开展“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建立奖励办法和专项资金,整体提升企业数量质量体量,全年新增小微企业500户以上。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抓消费稳增长。设立辽源“城市节”,持续开展“千企促销”、名优产品推介活动,丰富展会、节庆等主题消费,拓展农村消费空间,不断活跃传统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打造辽源国际商贸物流城、中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精品集聚区,创建纺织袜业、寒葱顶影视文化等省级特色小镇,加快园区消费模式创新。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计划,积极融入省里产业空间布局,丰富乡村体验、休闲养生、红色文化、冰雪娱乐等特色旅游产品,规划建设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
抓出口稳增长。筹建“辽源海关”,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抓好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巩固欧洲、韩国等传统市场,开辟“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新兴市场,促进辽源地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依托三大出口基地,扩大东北袜业、唐豆豆等企业直接出口规模,增加铝型材、松子仁、棉袜、明胶、蛋品等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让辽源制造不断走向世界各地。
(二)注重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向强”。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创新、整合、提升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2019年为起步年,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纺织袜业达到200亿级规模,蛋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产业达到100亿级规模,高精铝加工、梅花鹿+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达到50亿级规模,形成“211555”产业格局。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支撑,加快协同创新步伐。推进与中科院长春“三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等院校合作,力争在华纺静电高性能环保材料关键技术研究、鸿图锂电高品质电池隔膜研发、格致汽车工业模具智能化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突破。争取实施省级科技项目20个,院士工作站发展到5个,众创空间、科技示范园区增长10%,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和省、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0户以上。
提升融合发展能力。*推进智慧辽源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政务服务、改善民生等领域广泛应用。启动科技大数据库和中小企业线上信息库建设,推广网络协同制造、智能生产、绿色制造等模式,加快云动力、元隆达等企业与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行业融合应用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与中广核战略合作,推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典范。全面加快农产品深加工、蛋品加工、医药健康、梅花鹿、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的升级整合,构筑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