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滚动实施千企千亿改造升级计划,推进医药智能研发基地等100个重点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增长11%以上。落实机器人10条等支持政策,改造完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绿色工厂5个。新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20家。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00台,支持工业机器人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推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培育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智慧+”应用试点示范。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新认定安徽工业精品5个。

  加快退市进园步伐。坚持一手抓新项目扩能升级,一手抓老厂区综合开发,以退为进,退出一片蓝天。持续加大退市进园调度推进力度,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完成投资50亿元。建成投产1万吨D-乳酸、5万吨聚丙烯酰胺等项目,加快推进1.1万吨β-二酮、30万吨烧碱、30万吨氯苯等项目,开工建设20万吨果糖、5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等项目。支持丰原生化、泰格生物、佳先股份等搬迁企业多板块上市发展、并购重组、二次创业。全面实施化工机械等城区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统筹推进搬迁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推动老工业基地破茧成蝶、焕发新生。

  加速振兴县域产业。落实县域工业10条,出台服务业10条、六次产业10条,构建真金白银、精准有效政策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县开发区工业亩均投资、税收力争达到省级开发区规定标准以上。市级平台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给予不低于20%参股。市级财政对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给予10%补助,对符合条件的首位产业企业贷款给予50%贴息。倾力创建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每个县围绕首位产业至少与1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向县域延伸,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县域倾斜,支持县域构建资本、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三)在民营经济上发力,尽心尽力为自己人服好务

  培育壮大民营企业。精准对接民营企业需求,对现有企业新增投资、新上项目视同招商引资,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设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设立10亿元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扎实开展专项治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资金行动。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支持民营企业盘活政府性存量资产。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数增长25%以上。民营经济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65%以上,民间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75%以上。

  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严格高效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降低用房用地成本,清理整治用能加价、“二房东”等突出问题。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小微企业还本续贷无缝对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确保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设立融资担保风险化解资金,对支持实体经济贡献较大的担保公司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完善涉企收费、监督检查等清单制度,清理摊派事项、达标评比活动,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政商沟通渠道。建立民营企业重大危机预警救助机制和我市民营企业家市外纠纷应急调处机制,加强企业信用修复。去产能、去杠杆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加强线上线下法律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在三产提速上发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电商蚌埠建设,新培育工商注册电商经营主体50个,网上销售额超5000万元电商企业4家、超亿元1家,网上零售额超100亿元。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扶持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创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广场项目建设。提升义乌商贸城、联盟国际家博城、国际汽车城等综合市场运营水平,推动华夏第一街区等闲置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步行街、双创基地,推进各类市场划行归市。新增入库限上批零住餐企业5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35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1家。推动禾泉农创、智慧物流、中国玻璃、工业设计、生物制造入列省级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