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在城市更新上发力,深度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坚持规划引领、精准定位、一体推进、错位发展,加快构建新城老城互补、主城近郊互动、市域县域互通的城市发展格局。贯通城市中环线。启动高铁东片区产城一体开发、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延安路下穿铁路拓宽等项目。谋划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工程。推进蚌埠站提升、蚌埠南站扩建、国道329蚌埠-怀远段改造等工程。建成投用安财商学院二期、二中禹会实验学校一期、六中滨湖校区,启动建设中科实验学校、三中淮上校区、一实校南山校区、朝阳实验学校,新建、改扩建普惠型幼儿园20所。竣工投用蚌医二附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市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市四院新院区等项目。加快推进中科生态养老示范园二期,启动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争创国家医养结合、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结合老米厂、南山公园等项目提升改造,打造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平台。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贯通10条“断头路”,推进20条道路“白改黑”。扎实推进“两治三改”专项行动,开展无违建县区、街道创建活动;推进26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安置房1.2万套,回迁安置1.3万户;完成60个老旧小区整治。建成滨湖中央景观公园,实施曹山森林公园、生态植物园、张公山北公园等项目。新建街头游园20个、街头体育生态公园5个。新增绿道50公里、绿地34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3%。推进海绵城市和立体停车场建设,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3万个。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城市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建成智能交通管控平台二期。强化29个示范集贸市场管理,整治背街小巷139条,新建改造公厕10座。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密切协作的“四位一体”物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物业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物业企业信用评价监管机制,推行物业服务企业优胜劣汰。加快推进物业管理、养犬管理等领域立法。巩固文明祭祀、烟花爆竹禁放成果。
*推进十城同创。文明城市建设只有更好起点、没有最好终点。又是一年梅花香,再为珠城添新妆。今年我们将把“十城同创”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的牛鼻子,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深度发力、纵深推进,着力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常态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十项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持续推进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小区创建。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人工造林3.5万亩,完成农田林网14万亩,创建长寿树示范村20个,房前屋后零星植树130万株。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严格落实“禁塑令”,扩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脂替代塑料袋推广应用试点。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广泛开展评选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举办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强化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建成“阳光餐饮”单位1500家,实现油烟净化设备及在线监测装置全覆盖。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和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污泥深度处理中心、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加快建设静脉产业园。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推广“三社联动”模式,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高质量推进雪亮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国际湿地城市争创工作,持续提升城市美誉度、百姓获得感。
(九)在项目建设上发力,筑牢经济发展强大支撑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谋划一批适用政府专项债券的优质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投资计划,新增项目储备规模1万亿元。新增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0个,完成投资1450亿元。落实四督四保,坚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横道图、一张图等线上线下协同调度推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推进和一季一谋划、一季一开工,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调度服务。实行项目进度与兑现招商引资政策挂钩。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联合投标体等方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