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七)普惠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用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实施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建成中小学27所、幼儿园56所,市区中小学午餐服务工程覆盖率超过98%。合肥四中、合职院汇心湖校区、市公共实训中心等投入使用,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一期建设完工,北外德国中心(合肥)正式挂牌。合肥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合肥幼专幼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合肥六中数字实验研究推广等8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筹县(市)城乡低保标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及产业园启动建设,滨湖智慧医院一期建成。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住房租赁试点;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超过2万套,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73个。新建57个城市阅读空间,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合肥赛区)、第十二届合肥国际文博会等一批重大文化活动,现代舞《命运》、小品《等爱回家》等荣获国家级大奖。建成体育健身场所173个,成功举办合肥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省运会实现金牌总数等六项第一。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城区一半以上存量菜市场完成改造升级。*推动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雪亮工程”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开展“七五”普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全国首创“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服务新机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地方志、统计、科普、气象、档案、保密等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老年人、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一年来,我们坚持改善民生福祉,解百姓之忧,办百姓之需,努力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过去一年,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表率走在前列”大调研,不断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80件、政协提案510件。强化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获评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2018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持续强化审计监督,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我们在奋力攻坚中排除万难,我们在上下同心中增添信心。合肥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育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为合肥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驻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中央驻肥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合肥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仍然不足,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不足;巢湖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任务艰巨,群众身边环境问题依然较多;大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文明城市创建仍需巩固;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效能建设仍需加强,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不强、创新办法不多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9年重点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瞄准新坐标、彰显新担当。树立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对标先发城市,始终以领跑者的姿态,中流击水,奋楫争先,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提升能级、凸显地位。我们必须把握新时代、践行新理念。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模式,始终以追赶者的姿态,积极应对更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新期待、展示新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能获得、有感受的民生实践中,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倾心尽力解决好交通出行、住房保障、环境改善和育幼、上学、看病、养老、就业等问题,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