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稳定粮油棉等传统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茶叶、瓜蒌、蚕桑、油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农林产业,建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建设专用品牌粮食基地5万亩、瓜蒌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和蚕桑规模化基地1.5万亩。推进油茶深加工、薄壳山核桃种植、稻虾共养等扩模增效,实施“瓜蒌+金融+科技”试点项目,打造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争创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完善天柱剑毫、天柱山瓜蒌籽母子品牌管理体系,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个。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家庭农场50家、农民合作社100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林龙头企业8家,争创省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持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争创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全域建设美丽镇村。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推进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水吼永杰竹业扶贫驿站等项目,打造以“一环一线”为核心区的环潜水河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百里山水画廊。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一批“美特情宜”风情小镇,着力打造源潭刷业国家级特色小镇和黄铺田园综合体。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完成农村改厕5000座以上。按照“储备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梯队培育模式,整治自然村、提升改造中心村、建设精品示范村,加快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挂牌保护一批古民居,实施万涧村、龙潭村、黄泥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通畅交通电力网。以环山、环河、环湖生态交通为重点,编制农村公路网规划,统筹山圩畈区和景区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合安九高铁(潜山段)和岳武高速东延线(潜山段)工程建设,完成105国道利民大桥至桃花铺段改建、342省道店水段改扩建一期和环天柱山公路旅游风景道等工程。全面建成1500公里的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配套建设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抓实路长制,探索“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市场化、专业化。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推进110千伏虎铺变和35千伏黄泥变、痘姆变建设,建成运行500千伏安庆三变。

  打造人水和谐水利。推广“五保四建三回来”河流治理新路径,落细落实三级河长制。编制下浒山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启动河湖水域划界确权,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35个片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完成皖河治理潜山段工程,实现潜水、皖水、长河、梅河堤防全面达标。实施牌楼河、茅岭河、鲁坦河堤防加固和黄柏河、光明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平洋河水库和圩区排涝站、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打造一批美丽河塘库堰。

  (五)打造文明宜居旅游城市。加快“山、水、城”融合发展,擦靓“山映潜阳、水润舒州”旅游城市名片。

  精心规划城市。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抓手,推进多规合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控制,编制完善主城区、开发区、度假区、高铁站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及时启动河西新区规划建设,依法推进河西工业地块开发利用,加快城市跨河发展,着力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以道路改造提升为抓手,按照“外成环、内成网”思路,贯通延伸城市主干路网,增加街巷路网密度,优化道路交口设计,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速形成天柱山路-风情大道-舒州大道-彭岭路-东外环-南外环为主线的城市大外环。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区间整合、拆建结合,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推进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

  精致建设城市。实施路网畅通工程,完成南外环路面修复,启动高铁站至火车站快速通道建设,推进皖山路、团结路、纬一路延伸段规划建设和桃园路改造提升。实施城市活水工程,建成潜水绿道银滩生态环廊,推进皖水拦河堰建设和干沟、北门河综合整治,开展稻香园、彰法山、姚冲区域污水收集截流及易涝点治理,打通活水入城“最后一公里”。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强力推进雪湖片区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严禁私搭乱建,依法保护雪湖生态环境;科学编制雪湖规划、设计和投融资建设方案,启动雪湖规划建设。编制桃园片区控制性详规,整治东苑、风逸园等老旧小区,推进市立医院、北门河、彰法山、新二中、高铁站等片区和开发区、源潭镇棚户区改造。实施配套提升工程,推进东门入口整治和客运中心建设,改造路名牌、候车亭等“城市家具”,建设小绿地、小广场等“口袋公园”,争创省级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