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动态管理。强化扶贫资金常态化监管,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支持,新增财力、结余结转统筹盘活资金和整合的涉农资金优先用于脱贫攻坚。拓展天津对口援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合作领域,完善互动机制,深化交流合作。探索完善群众参与共建机制,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健全专项治理机制,坚决整治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

  (二)坚持统筹融合,聚焦总体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牧村。

  持续开展环境革命。严格落实《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行动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行路长制、街长制等网格化管理,坚持“全时段、全方位、全天候”保洁制度。全面推开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碌曲、舟曲县城二期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夏河县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建设333个村级垃圾处理点,健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大农牧村面源污染治理,提高畜禽粪便、秸秆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积极探索市场主体进入城乡污水垃圾收处、环境清洁领域的卫生保洁新模式。

  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继续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将80%的贫困村纳入建设范围。坚持建设标准不降低,建设内容不缺项,推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提档升级。多方筹措资金,整合藏区专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及涉农资金保障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调动群众自我投入的积极性,在户内“七改”项目实施中投资投劳。健全完善“激励、培训、问责、督查、互评互查、宣传”等机制,着力解决责任不清、工作不实、落实不力、验收不严等突出问题。全面落实村级公共设施管理办法,加强现有设施后续维护管理。

  兴旺乡村产业。启动实施乡村旅游“个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聚力打造尕秀、庙花山、博峪、土桥子等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着力建设100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旅游专业村,努力建成100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具备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大力扶持发展10000个星级藏家乐、农家乐、林家乐。围绕创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业业态为主线,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着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推进农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
 

  提升乡风文明。全面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广泛开展农牧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继承和创新乡土民俗、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等优秀文明基因,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不断丰富表现形式、赋予时代内涵。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乡村文明行动,破除封建迷信、高价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

  加强乡村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注重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引领作用,广泛树立乡村先进模范,健全乡规民约,实现乡村善治。依法打击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盗拐骗等各类侵害农牧民群众权益的涉农、坑农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乡村。

  坚持共建共享。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农牧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公共设施布局,促进社保、卫生、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普惠化、共享化,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三)坚持保护优先,坚守生态红线,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把握甘南在全国全省生态安全大局中的特殊地位,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

  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森林、草原、湿地、水域恢复治理项目,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最大限度地**生态红利。加大沙化(黑土滩)综合治理项目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治理沙化和重度退化草原55.5万亩,治理流动沙丘0.5万亩,治理重度沙化地1.2万亩。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开展义务植树,做好城镇面山、重点景区、河道两岸、公路沿线等区域造林绿化,完成植树造林10万亩,管护好647万亩天然林和290万亩公益林。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区功能调整,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矿山、电站和公路建设项目生态恢复治理。继续推进冶力关、扎尕那、大峪沟、则岔、白石崖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