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市级重大项目计划投资2200亿元以上。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不断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深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际到位资金86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推动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等知名企业深度对接合作。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完整产业链。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逐步形成总规模100亿元制造业发展基金、总额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筹措100亿元用于支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民营企业壮大工程,扩大“四上”企业总量规模,加快培育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搭建政商交往、政企沟通制度化平台,*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等活动,切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推进武汉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申报国家级保险型社会先行示范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推进上市公司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8户以上、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100户,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000亿元。开展常态化银企对接活动,实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万企千亿”行动计划,确保实现“两增两控”目标。做大做强法人金融机构,新增金融机构10户以上。

(三)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推进“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落地落实。全面提速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四个国家新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源,在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资源共享对接,积极筹备建设国家实验室,提升脉冲强磁场、生物安全与技术等大科学设施功能,提升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自主创新能力,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战略布局,力争突破一批前沿领域核心技术。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支持武大、华科大等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发展。深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力争签约转化项目800个以上。提升武汉技术交易市场功能,建成全国高校技术转移华中中心。推动工研院创新发展,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研院。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加强与国内外院士对接合作,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力争落地院士合作项目50个以上。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促进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的应用推广。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户,3年内突破6000户。培育科技型高成长企业1500户。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家。*开展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增长13%。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军地联合攻关,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双向转化,加快推动实施174个军民融合项目,大力支持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打造“双创”升级版。实施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机构30个。*开展招才引智,更大力度吸引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更大力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新增留汉大学毕业生25万名,引进战略科技人才10名、产业领军人才200名。大力实施“武汉工匠”培育计划。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一批大型科技仪器向社会用户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