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说法,作者在重塑一张“因陀罗之网”———《华严经》提到,因陀罗网由无数种珠宝编织而成,每一件珠宝都有无数个面,它映射出网中的其他珍宝且被其他珠宝所映射。作者就是以人类历史进程为纲,通过展示人类交往、合作、竞争与诸网络的扩张趋势等,从每一个阶段见微知著地揭示出全球性网络像“因陀罗之网”那样彼此**、交错作用、隐映互彰。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东方和非洲,这与其他世界通史着重描写欧洲特别是西欧区别开来。描写东方容易理解,因为欧洲一直到14世纪都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11—13世纪的交流与碰撞中,甚至把东方民族(主要是阿拉伯、拜占庭)的文化及其保存、改造过的古希腊文化引入到拉丁世界,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西方。
作者对中国也有独到的见解,高度称颂中国在宋朝“转变成为第一个市场社会”,同时指出16世纪中后期“可能全球三分之二的白银都流向中国”,它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各地区的贸易。这种交换贸易在1 8世 纪 欧 洲 引 导 了“ 中 国 风 ”(C hinoiseries)的产生,且“中国风”并非只局限在时尚和装饰艺术领域。那时,中国的影响范围从工业技术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不过,说起清朝中后期对中西交流影响较大的,还应加上茶叶、鸦片和基督教传播,只是作者对此着墨不多。
就非洲而言,它不仅是祖先“从树上下到地面这一关键事件发生的地点”,还是一种跨国理念和方案,而不是我们所知的地理概念或外化之地。例如,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奴隶首先在15世纪中期出现于葡萄牙,他们后来在文化上对旧世界和新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点在西方世界的大众信仰、音乐、民间风俗和艺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非洲文化经常出现在伦敦街头的化妆舞会、加勒比海、曼哈顿犹太人区与巴西贫民区等地的原因.
《人类之网》是一部全球网络不断连接与展开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阶段是它的“终点”。关于全球化的起点,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麦克尼尔父子则认为,1450年是世界网络的起点,及至1914年,电报、汽船及铁路的普及使信息、人员及商品流通变得更加迅速,“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更加迅捷”;全球化也由现代早期的“痛苦,有时甚至是残酷的过程”到1914年时变得“公平、正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就坚持认为全球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趋于一致,民族国家将走向终结且使得政治走向灭亡。麦克尼尔父子不同意这种看法,而父子之间还存在着观念差异。约翰·麦克尼尔从人类文化演进的图景中得出结论:“生命的历程是复杂性逐步演进的历程”,“人类历史是一个由简单同质性向多样性,而后又朝着复杂同质性的演进过程”。因此,他建议将“人类之网”理解为非统一体的多样性。虽然都研究环境史、关注生态问题,威廉·麦克尼尔则要保守、悲观得多,他认为全球性网络体系“对变化、复杂性和专业化以及力量的传播”比以往更加迅速,但是应该承认在这个破碎世界网络的边缘,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面对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协调在共同体网络环境中共同生活的能力,否则“这个网络体系将发生彻底的崩溃,导致这个世界陷入彻底贫困的灭顶之灾”。
威廉·麦克尼尔的这种提醒使我们想到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成书于1914—1918年世界大战的阴影下,斯宾格勒、汤因比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希望能够寻找到解释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或一般法则,他们同时立足于生物隐喻来探究人类社会的产生、成长、衰落和灭亡。麦克尼尔父子同样关注生物圈且经常以此为譬喻,但他们并不认为诸网络是朝着简单的线性路径前进,虽然科技、组织对世界融合过程有所助益,但文化偏见、宗教信仰差异可能成为一种障碍,这也就使得他们在书中花大量笔墨写宗教,而不大关注信息和交流的一些中介———档案、图书馆、百科全书、大众文学、审查制度 《人类之网》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创造了便于不同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的诸多网络。人类网络化的过程经历了多次转型,且目前正在迈向一个未知的、不可名状的全球化世界,如果我们能够采取“自然的”协调措施,那么它就不是“灾难”或“危机”。
(南方都市报 .nddaily.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上一篇:你的剧本逊毙了!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内向者静争力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