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这套《修身老课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不是机械式的教导,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那些前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辈,什么叫诚信,什么叫功德,这些在中华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在他们的身上真真切切的体现出来。
“若要儿童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道德。”希望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还有我们的孩子,都来看看这套《修身老课本》,体味其间那些经典的中华民族精髓,将他发扬光大。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五):我们曾有这样的真诚
“民国老课本”的概念,颇炒作了一段时间,别的没太留心,但这套书确实能令人感动到流泪的地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中国文化的理想,但曾几何时,修身的基础已经动摇了,今天的读书人,学问未必做到怎样精彩,脾气却往往是一流的,动辄脏话连篇。文人流氓化是中国近代社会诸多转型中,最让人沮丧的失败,因为我们的社会失去了规范,我们的文明失去了温文尔雅的风度。这,不能不说是修身的基本功没有做好。
民国的孩子怎样修身?这薄薄的两本小册子,令人无限感慨。
首先,它是体贴人性的,有一种发自心灵的温暖。它没有冷冰冰地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也没有为你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构架,用强悍的逻辑证明:你必须去爱,你只能去爱,你要不爱,那就是背历史潮流而动。礼貌、自立、孝悌、洁净,这些本是人性中天然就有的东西,这才是修身的起点。在老课本中,作者只是温和地在提醒着每个孩子,怎样才能不失本性,它绝不振振有词,也绝不大而无当,当去除了宏大叙事的霸道,我们会发现,每个心灵其实都是向善的,而越复杂往往越虚伪。
第二,善于竖立榜样,书中有许多古人的案例,通过古人的行为,将爱国、廉洁、个人独立这些大道理融入其中,作者不试图建立一套解释体系,也不垄断话语权,而是通过案例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
从今天的视野看,这套教材有些过简,没有涉及现代生活中更丰富的侧面,比如男女同学应如何相处,如何防范危险等更切实的话题。但它的编纂原则却符合现代教育学的理念,即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孩子自我的选择与认知。它所坚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也绝非今天应试教育所能比拟的。
这样的好教材,为何一直被忽略了呢?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误会了“人的解放”,将文化、传统等统统看成是对自我的约束,是封建余孽,一并打到,这让整个社会走向反斯文和野蛮化。第二,教育过于功利,成了为国家选择精英的工具,弱化了培养健康国民的责任。第三,对历史重新阐释太过,无视历史人物修养的一面,将他们硬性放到发展的尺度中加以衡量,当孔子也被污名为“孔老二”时,先贤们的号召力便下降了,已经不再具有典范价值,所以孩子们只能根据丛林法则来建立自己的偶像。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能以丧失真诚为代价,当道德的基础松动时,我们就算创造了财富,它也只能腐蚀我们的灵魂,将我们推入更深的深渊中。回望历的教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修身,只是它的回归,注定无限遥远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六):从诚实和爱起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曾经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沉淀下来的一个真实感受。离开学校的门槛,脱离了教师的行业,但为人父母的职业却是终身的,所以,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亦未能削减我对后代培养问题的注意,这也是这套修身老课本从一开始就引起我的兴趣,期待它重新面世的一个动因。
不想说现今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德育方面是如何的程度,失败也好,成功也好,单单就从那十几年都不曾改变过内容的品德教育教材来看,其呆板和味同嚼蜡的讲解与传授,想想都足够令人生畏的了,更不消说经济大潮中,整个竟争的社会大环境对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的**,其已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后代,唯物质至上的观念如兔丝般渐附于青少年的世界观壁垒之上。所以,与其说,学校的德育教育跟不上步伐,杯水车薪,毋宁讲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在时代发展中,只够了眼前,而忘却了对后代子孙思想上的眷顾。每每看到青少年比比皆是的不思进取、消极怠惰的现象,大家总是叹惋着“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一下,这结果是如何造成的,这情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一改!况且,大多数人都信奉“适者生存”的原则,在“存活”面前,如何活得有“品性”,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上一篇:《旅行摄影圣经》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有一个朋友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