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品格读后感10篇(3)

  但书名的问题并不影响这本书的质量。只有真正的大家能把国学内涵讲得这样*浅出。很多时候仅仅几句话就把国学的特点讲得很清楚,简简单单却又清楚明白。无论如何比那种飘飘悠悠,故作复杂的国学讲解强多了。

  书中开篇说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变化,以土耳其为例讲了继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看待和吸收外来文化。我很同意楼老师的观点。

  主体还是以儒释道三家的角度,介绍三家的核心典籍与思想,演变与发展。书里面只说主干,没有讨论"儒家"与"儒教"之类有争议的问题。文章很清爽,毕竟是一部普及类的书。

  我自己最大的收获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后来宋明理学的改进与改装。自己刚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很需要一本这样的书来扫扫盲。我最赞成里面的关于儒家的观点,当前社会,需要抛弃儒家关于政治的设想与观点,应该回到创立它的初衷,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学说,或是教育的学说而存在。只有这样,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在今天得到一个正确的发展。对道家的讲解也很清楚,老子与庄子的传承,道家与道教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对佛教的讲解比较少,我觉得还可以对教义再多说一点。书里只说了佛教的演变与中国佛教的特点。佛教是最世俗化的宗教(在中国),还可以说说世俗化的佛教教义。相信很多人会感兴趣,也能为破除迷信做做贡献。最后的中医真的很好啊,中医是最能体现中国思维特点的部分。

  也许是个人爱好的原因,觉得易经的部分说的很简单。应该再讲讲易经的哲学体系是怎样的,它独一无二的编辑体例,它与五行学说、天文观念的关系,对中医、道教的影响,这些都不是小问题。还有,孔子之前的文化到底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法家、兵家在国学中的地位怎么摆。

  希望还能看到《中国的品格续编》一类的书,内容再丰富一些,我一定会买。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五):述说中国思想内核

  《中国的品格》,虽然书名这么说,但我觉得还不够明确,因为品格来讲一般主要在人或者是民族等,国家的变化可能不会有品格这样延续性、稳定性这么强的概念。记得上大学时曾听到一个小道消息,说是德国总理访华当面请教中国领导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何为中国思想的内核”,据说领导人当时没有正面回答而在当天下午就请教了北京大学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得到了一个字即“和”,这一结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上述小道消息未必真实,但是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思想的内核不是外来的舶来品,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么多年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思想的内核,要知道“内核”二字的分量。

  楼宇烈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研究,可以说对中国思想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在这里我想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中国思想不必分所谓的传统和现代或当代思想,因为只要是中国的思想它不管是本源产生或是外来的舶来品都已经受到中国所谓传统思想的彻底改造已经充分的中国化了,因此他们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楼先生认为文化不能全球化,更认为中国文化要在中国思想的指导下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些观点都是一个民族能够长期昌盛而不衰的重要条件,民族的之所以成为民族关键在于其不同于其他族群的独特性,而这种特性就集中体现在文化和思想中。楼先生更近一步的认为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儒”、“释”、“道”三种思想流派的缩影,很多其他思想也都是从这三种思想衍生出来了的,可以说即使到了现当代这三种思想依然没有过时,不仅它们的具体结论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它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中去了,这一点确实是事实当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生活在一起后就更能体现出来了。

  《中国的品格》通过对整个中国思想主体内核的梳理,写出的一个大纲似的文本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它不像很多研究中国思想的学术著作一样深奥、难以理解,这本书可能更适合大众看,去了解我们中国国家的思想内核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似乎重新梳理了自己脑海中的中国思想线路图,让我重新加深了对一些中国思想的具体结论的认识。中国社会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的问题,人之外来的因素都未曾跻身核心,相较之下西方始终在神学中无法彻底脱身,曾经试图摆脱却又在信仰上无能为力。在教育、人性、做人及追求理想方面“儒”、“释”、“道”都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然可能有人要质疑这些答案的逻辑性、理论性、准确性,但这些质疑就会在中国悠久不变的历史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上一篇:四千年农夫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中国文学史新著》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