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夜行》经典读后感10篇(4)

  “在爱丁堡,死去的鱼都知道飞翔”,我喜欢这种残酷的诗意,是最原汁原味最道地的生活,那么,可以把《衣锦夜行》作为你的安枕之书,也可以在北京、上海或者广州,任何你失去自我又渴望上路的城市,在最狂躁时安抚青春,在最落寞时重寻梦境,踏破红尘,循迹返乡!

  《衣锦夜行》读后感(六):炼魂于心

  20111104卢莲《衣锦夜行》书评

  接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图片,黑白色系的暗影,腾空的年轻人,倒影的路灯,还有蓝莓芳华的一句——“Wearing flowers in the night”。这不仅仅是视觉刺激,而是深刻到灵魂的刺痛。那张书签,一个半明半暗中的背影,身着锦衣,却将灵魂弥散在了黑夜里,一如作者廖伟棠审视世界的惯用格调,低调着招摇。这注定了是一本刻录灵魂的书,所以我说它“炼魂于心”。

  如果说这个世界需要思想,需要记录,那我们这些执笔写字的人就都是行者。我们行走于人间,不仅在人世间“修行”,在历经世情的过程中“证心”,还要时时反思自己的灵魂是否还在躯体里,这就是“炼魂”。都市的生活,让我们以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疯狂的往前奔跑,有时候灵魂和道德远远追不上我们迅捷的思路和脚步。不仅仅一个人会这样,如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顾着疯狂的往前奔跑,被抛在脑后的很可能就是我们最为珍惜的灵魂。当毒奶粉和地沟油一再考验我们的法律规则,小悦悦事件和廖天野殴打父母事件一再拷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当我们一再被外媒嘲笑规则形同虚设、道德变相**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放慢一下脚步或者稍作停留,找回自己的灵魂,找回缺失的那一部分良知?

  廖伟棠是一个标准的文青,同时也是一个优雅的愤青。广州、香港、北京多处旅居的生活,让他带上了不同城市思想的印记。作为一个头顶着“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等等诸多华冠的七零后才子,他携一支生花妙笔和手擎唯美镜头,为我们记录了他在这个尘世的沉思。

  梁文道在书序中说廖伟棠是在朝圣,他“朝圣的重点永远不在外界那漫漫黄沙上的足印与滔滔白浪中的布帆,而在于内心真相之渐次敞示;朝圣乃是种建立在肉身经行里的灵魂旅程”。而我更倾向于将这个过程看成是炼魂。炼魂只需要用心,其他万千法门,不过是形式。书中所有的影像、散文、诗歌,不过是廖的一种素材和工具,他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凝炼好了剧本,就像是一个边走边唱的歌者,将所见填词、所思谱曲。或者说,他对他要去的地方,早已熟悉。那段旅程、那个地点,只不过是为了完成灵魂的契合和皈依。“我是文化的流浪汉,逐精神上的水草而居。”他用一本书交代了浮光掠影下的厚重思考,用通达凝练的文字书写了他在人世间修心炼魂的一段深刻铭记。

  他这场心灵的朝圣之旅,荡涤走俗世的烟尘,让灵魂回归原有的位置。也许很多人初读起来会很不适应他那种极端诗化的华丽语言。太多的意向联想,信手而来的美妙修饰,让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老资情调,感觉就像看一本精美的杂志,但是又深沉到无法释怀。也许这就是诗人的集体病。在诗人的生命里,诗兴就像是潜藏在身体里的慢性毒药,在风景如画的天地里、在浮生如土的旅程中,就会慢慢发酵,继而浓郁,再而挥发。诗兴大发的时候,那莫名的乡愁就藏进浮浅的掠影里,嫁接出一种另类的异国情怀。所以廖会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廖伟棠的游记是很私人的,个性色彩非常浓郁。无论是照片的色彩和角度,还是文字的信手堆叠,有共鸣者自然会赞其精妙,但是不入此道者看罢即忘。作为行者,必然都有着丰富而且强大的内心世界。毕竟可以“衣锦”,已是大多数俗世众生的毕生追求和欲望,很多人都想着“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但是衣锦之后却还可以夜行的,考究的就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必须要有充足的自信和对信念的执著。“旅游是不彻底的,我要的是体验本身,我要求生命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爱有恨,在我的灵魂深处留下印痕”。

  如果你也是像我一样,在灵魂的深处潜藏着一丝回归和归置的期待,那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的。这本集合了散文、诗歌、游记、影像记录的炼魂记录,不仅能满足我们对于旅行文化追寻的想象,更能让我们找到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间那座隐形的桥,着衣夜行,炼魂于心。

上一篇:时尚的江湖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修道士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