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夜行》经典读后感10篇(3)

  生活无论好与坏,不过是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的对比。在路上,你会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或者说状态存在。你会找到自己,回归到原初的那个你。那个掩盖在面具下的你,那个混迹在人群里的你。

  这,只是,一种状态。

  自然而然的,我想到了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他的《达摩流浪者》,关于背包革命、自然精神、生命思索以及禅之道。他们以其特殊的世界观追寻着生命的直觉、纯净与唯美,马拉松式的狂欢与旧金山的纵情“雅雍”无疑是自由的最佳注解,而诗人的情怀与托钵僧的苦旅,历经马特峰与孤凉峰的超拔洗涤,让尘世显得如此澄透。

  我们暂且不讨论他们对于中国禅的理解,但是,这是一种觉醒。是一场意识的革命。

  在出发以前,廖伟棠就知道要写什么了。这是一种根本用不着作者真正去旅行的旅游文学。于是,有了这本《衣锦夜行》。

  廖伟棠并非达摩流浪者般的修行人,更不是朝圣的香客。他要的究竟是什么呢?相信看了这本书,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衣锦夜行》读后感(五):只因都是浪子游民

  始终相信总有那么些灵魂——比如李白、三毛、杰克•凯鲁亚克——与粗拙笨重的万千众生相比,或锦口绣心,或轻灵薄盈,或肆意汪洋,总之,格外有种引人的,发自内心锤炼与生命修为的力量。每每从花锦之地返回到北京大都市的人海、车海、楼海及欲海之中,就像廖伟棠在书中所说的,“一梦繁华觉,打马入红尘”,颇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看廖的文字,已不是头一回,和过往的书评、专栏文章一样,飞扬的意象之美,不由得让人格外钦羡爱戴。尤其在寂寞的旅途中翻阅这本《衣锦夜行》,徜徉在他所设定的情境之间,再环顾现实四周,尽是陌路旅者和新鲜物景,陡增惆怅和忧伤。“在世间流变中,一个有情的旅者,若爱上了一个偶遇的地方,又怎舍得不去融入它的生活,成为它的一部分?”这是廖的行脚主张,旅行在他看来,是生活和体验本身,是双脚对生命的延伸和丈量,在每一寸土地上留下又爱又恨的灵魂印记。

  这种“过处便有情”的体悟我也曾有过,尤其从杭州、青岛、大理这样的浪漫之城回归,如果你曾细心捕捉这些城市留下的历史**,自然会有种恍如隔世之感,情思格外缱绻、慵懒和懒惰起来。

  从求学到娶妻,廖一直处在行游的状态中,这是为多少文艺青年崇尚和艳羡的人生之迹?不过,从巴黎、爱丁堡、越南、哈尔滨、那不勒斯走到北京的四环,他是把这些地方当做他的爱人来爱的,尽管昼转夜移,飘洋过海,瑰丽的想象力却在言语的码堆之间无限驰骋和流转,你却不能把它简单视作旅游的导览手册,因为,带着廖鲜明个性的感悟文字,自然不会像景点说明书那样严谨和刻板。尤其是诗人的身家底子,越发给语言中点撒、揉润出熏熏的酒意。

  我尤其喜欢他笔下描摹的现代人身世飘零之态,如此真实和逼仄!比如台北是种侵入骨髓的清丽的寂寞,香港是暂时权充故乡最后又回到异乡的人生过境,大抵在廖的眼里,现代人都是精神上的浪子游民,所以聚合离散才显得分外匆匆,又禁不得时间的拉扯。许是在北京待久了,对这座城市愈发有种难言的感情,自己又找不到相对合适的语言抒发,于是颇为赞同廖形容的北京有种风尘浮浪的江湖气质——谁都可以在这里安身立足,却又轻易被狂暴的人潮和莽野的生活冲撞得踉跄跌宕,无法全然定驻。北京一边成全飞蛾扑火般朝着它狂奔的一群赶路人,同样也成就了自个儿狂躁和容纳的性子。《夜四环之声》代言出了许多在北京待得过久甚至轻易疏忽掉了的“市声”,短短几百字便把北京夜空里汽车与空气**发出的粗粝声响传递给我们的心间,不由得想循着这声响去寻找它的源头,那些随着高层建筑一起拔高疯涨的欲望、希望、期待。

  头篇看到《巴黎摄魂记》廖就说巴黎是个存在过许多美丽鬼魂的城市,我以为这是文人那种特有的轻浪和矫情,不过,再往后了翻,我便愈发笃信,是文人自然而然的多情才增添了许多城市别样风情的一面。无论写作哪座城市,廖都极善于“移情”:历史与当下的转换,人与风物的交杂,“五感”之间的递传,比如,当写下“鸽子”二字突然听到窗外就传来鸽子的拍翅声,这难道纯属巧合么?我想,或许只有善感的,柔软的,放卸掉虚伪装束的人,或许才真能捕捉到巴黎城里留下的魂魄一样的记忆吧!不过,纵使这真是“廖式矫情”,你也不得不感叹,他所说的在拿破仑忧伤目光的送别之下转身又看到雨水灯火的埃菲尔铁塔,这种官能享受的传感,面对声色光影时不能自拔亦不愿自拔的自甘沉沦,真是美极到如同电影画面的场景!

上一篇:时尚的江湖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修道士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