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碎片读后感10篇

  《历史的碎片》是一本由张鸣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碎片》读后感(一):侧击这个词用的秒

  @张鸣 老师侧击辛亥是虚招,实招直指当代命脉,隔山打牛,把历史的沉疴病渣击的粉碎,还一个清爽简单的新世界,佩服。被别人说成昏聩的那个,其实不一定昏聩。话都说成那样了——清朝走了几百年,其实还在——在归在,说这话都没人管,其实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历史的碎片》读后感(二):与教科书不一样的历史书

  以前听过张鸣的讲座,觉得他的观点挺新颖,而且比较独到,没有官腔。看了他的《历史的碎片》后,更感觉到他不仅观点客观,而且对历史对分析颇有趣味。看他的书感觉轻松。各种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中生动起来。其实清末时期,社会自上而下都开始学习西方。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如有些书上写的那么顽固不化。只是在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现实总是复杂的。

  《历史的碎片》读后感(三):每周一书《历史的碎片》

  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教条主义的历史课本和论文,这样的一本类似于随笔的小书读起来倒是神清气爽。

  作者没有什么主线,只是在清末和民国之间选择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来述说,夹叙夹议,陈述自己的观点,这种类似历史随笔的文风也算是比较时髦的做法了。

  读这样的书,是没有压力的,甚至可以随手一翻的,但问题是,读完之后缺乏发现自己也记不得到底讲了写什么。可能是清末民国实在是信息量太大了,也实在是太复杂了,难以可见一斑。

  有的时候也真是蛮矛盾的,如果你正说历史吧,那会是相当枯燥无味的,但如果戏说的话,又会让人质疑其真实性。这种笔记性质的散文倒还算好,既有正史的考据,又显得不是那么乏味。

  清末民国实在是我们历史上文化方面最为开放也最为辉煌的时期,乱世下自然有好多可以讲,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2/3的续集,这样我们就可以细细品味了。

  《历史的碎片》读后感(四):太监的酱缸搬不动

  晚清的宫廷中,太监们都忙着搞副业、挣外快,皇帝每顿饭必须上100多道菜,吃不了的,都被偷偷地拿出去变卖。

  宫廷的每次祭祀,都要用饽饽,这些精致的糕点被撤下后,是做酱的好原料,可酱在发酵过程中颇有异味,这酱缸偏偏安放在大臣们等待上朝的南书房附近,其臭熏天。官员们尚可忍耐,但等待觐见皇帝的外国使节消受不起,屡次提出抗议。

  该不该撤掉酱缸呢?皇帝看不到,大臣又不敢惹太监,而太监们又怎肯向洋人低头?于是,皮球在官僚机构中踢来踢去,为了安抚洋人的情绪,每次好言抚慰,还给他们备酒备零食,可那些酱缸,却总也撤不去,臭气顽强地传承下来,直到满清灭亡。

  曾有多少人带着梦想与坚持,认真地投入历史,可他们最终留下的,却是笑话,将这些笑话集合在一起,就是张鸣先生的这本有趣的文集了,它告诉我们,除了意义与价值之外,我们还有另一种看历史的方式。

  坚硬的酱缸的背后,是人性的博弈,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是文明与反文明的竞逐。对于太监们来说,酱缸是他们尊严的标志,谁也不能动,他们的自我借着它的臭气,在空中弥漫着,人们路过时的每一次皱眉,都给他们带来了满足感。

  因为,太监们是一群被无视的人,他们知道,每个人的内心中,都在耻笑着他们,那么,与其隐忍,不如让暗藏的敌意公开化。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权力炫耀:只要有权,我就可以肆无忌惮,就可以将一切规则踩在脚下,就可以使出最不堪的手段来。

  每种文明的幽暗处,都会有人性恶的阴影,它们沿着制度的罅隙,放肆地生长着,文明在发展,野蛮也在发展,遗憾的是,太多的时代中,野蛮甚至显得比文明更有竞争力。

  一个巨人的倒下,一定源于它自身的腐败,当它有臭味而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去不掉时,那么,崩溃就是它无法摆脱的结局。每个健康的人都希望有干净的空气,然而,臭味的背后,也有主人在护佑,他们也在全力以赴地努力着,于是,以庄严的借口,人们落入了悲剧之中,然而,回过头来盘点这一切,却是出色的滑稽。

上一篇:《茵梦湖》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浮生六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