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10篇(2)

  关八爷在司马中原的笔下,几乎集中了所有普罗大众热切盼望的侠的品质:顶天立地、钢浇铁铸、义胆忠肝、为苍生福祉不惜两肋插刀——有书评人认为司马中原有意秉袭民间对关二爷的崇拜而名之为关八爷。故事之初,关八爷的侠义声名就在千里荒野间广为流传了,他领着一帮盐贩子千里运盐,期间眼见荒野老民在军阀重重盘剥下苟延残喘,感于人间疾苦而终于激起登高一呼纠民抗暴的侠义之心;在关八爷的感召之下,盐枭、地主、佃农、盐腿子,乃至于土匪、归隐侠士都纷纷加入抗暴行伍;民间的力量不断凝聚,但人性的丑恶也无时不在蔓延并吞噬人心,关八爷就在这等夹缝中铤而走险,步步为营;最终在一场残酷而暴烈的铁血战争中,结束了这场抗暴壮举。

  《狂风沙》的故事内核,仍是一秉传统的侠义救难精神,也许有人要斥之为陈腐庸俗、人物脸谱化,这是外行人说话,我同时想指出的是,借用话本、戏剧、掌故流传下来的忠孝仁义这些伦理观,固着为传统,并塑造着我们。我认为司马中原在这一点上,理解并阐述的比许多作家都要透彻和精彩,而如果你愿意去看看这部小说,看看作者写在后面的话,也许可以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与悲悯情怀。某个程度上,我觉得司马中原就是一个流露着悲悯的侠义之士。

  司马中原十分善于描景摹状,渲染氛围——有时候不惜笔墨反复晕染,这一点可能会令许多长期阅读看三言两语就进入对话的小说读者感到不适。一场夜雨,他可以让屋檐滴雨滴进人孤寂的内心;一夕残照,他可以令晚霞如血灼伤人心;一阵狂风沙,他可以在风声中掺入昏鸦聒叫和推盐号子一起流入你的耳朵……即便从未到过淮上,也错失了那段岁月,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司马中原的文字中闻嗅到昔日的风霜苦难。司马中原的文字给我另一个感受就是使用动词特别灵动,比如,“一声悠长响亮的号子声像要把彤云满布的天掀得崩腾一角……”,“火焰的红舌头被夜风拧绞着……”,“远处的芦荡梢尖上走着风的大浪……”这种拟人状情,十分生动别致,直可以列入教科书拿来教给学生。

  在这部民初故事中,司马中原不仅为我们还原了那时的淮上风貌,还重现了彼时彼地的俚语黑话。我一直有个感慨,老一辈的文人真是人情熟透世事洞明,比如台湾的高阳、成都的李劼人、苏北的汪曾祺,看他们的作品不由得会被他们的语言风采、人物对话吸引住,而究其实,我想着都是来自于他们练达的人情世故。司马中原同样深谙此道,他在《狂风沙》中不仅大量使用荒野地的民间俗语、掌故,还有不少江湖道上的黑话,比如关八爷的“关”字,用道上黑话讲就叫“门把儿”;他替书中人物取的别名也非常见功力,大狗熊、二矮子、小蝎子、塌鼻子……这种种都野趣十足,让人叹绝。

  在读《狂风沙》的漫长间歇中,我陆续读完了司马中原的几个中短篇集——《遇邪记》、《十八里旱湖》、《路客与刀客》。这里头的故事无不充满野趣,有奇闻怪谭,有乡豪争霸,有人鬼相斗,有遗老掌故,篇篇精彩,令人获益匪浅。其中,鬼怪故事似乎是司马中原的独步之术,他在表现人鬼交际的手法堪称一绝——张大春就曾经在他的短篇故事《姜婆斗鬼》里借用了这种方法。我猜想,司马中原对鬼神充满了敬意与偏爱,以致于在这部《狂风沙》的最后,在关八爷终于要与幕后黑手对决之前,他让黑云压城风沙横飞,门扉欸乃作响,仿似盐车行过。由此我知道,司马中原让关八爷那些死去的弟兄们推着盐车又回来抗敌了,读到这里,我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半是感动半是惊秫,也许在司马中原朴素的观念里,冥冥之中是有因果报应的吧。

  我一直觉得司马中原那代播迁台湾的文人非常了不起,尽管他们孤悬海外,但他们用他们的学识、想象力和对故土的感怀之情,重新用文字复活了他们的故国,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对此我深感敬佩。也许司马中原的作品在现在许多人看来会显得陈旧、臃肿,但我依然认为他是非常卓越的华语小说家,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阅读他,而阅读这部《狂风沙》的方式,放在手边慢慢翻慢慢读,可能别有滋味。

  对了,张大春在《姜婆斗鬼》里不仅用人鬼互斗向司马中原致敬,那里面,张大春让关八爷又重生了一回,这回关八爷帮扶的,是鬼。

上一篇:《分开旅行》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教海鸥飞翔的猫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