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既然说到了对决,就不得不说说这部小说中“武”的元素。
作者在后记里面,谈到过关于本书分类的问题。“书中很多人物精于击技,但是也许受了坊间一般怪诞的武侠小说的影响,使这类精于击技的人物,被剔除在文学作品之外了,一般意识总认为谁写这类人物,谁就在写‘新武侠’。但我必须表明,这是不合理的,必须通过这种错误一时的‘窄门’,以艺术的诚恳,在‘人’的基础上,表达由这些传说中所获得的、真纯的感动…………我还没有发现我们文坛上,有哪部文学性的现代作品,是可会这类人物的(历史小说除外)”。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本书的时候,已经预计到本书可能会被误会为“新武侠”,而他自己内心是并不认同这种分类方式的,并不认为书中出现了“精于击技”的人物,就一定是武侠小说。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创作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武侠小说而言,还有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但是与作者自以为的相反,因为书中充满了“精于击技”的人物,却是今天将其视为“武侠小说”最好的一个证明。作者最初排斥“新武侠”的归类,是囿于当时的见解,将“武侠”与“文学性”严格对立。可在今天的语境中,武侠小说与文学系两者并非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可以同时并存。所以,将这本书重新划归为“武侠小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
说了分类问题,那就再来说说其中的“武”。书里的背景是北伐时候,已经是一个枪炮开始普及的年代。但是作者认为,枪炮在彼时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普及,在私下也好,在两军对垒也好,冷兵器的使用照样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精于击技的人物照样可以活跃在那个年代,但是,恐怕是他们活跃的最后时代了。因为即便是书中,枪炮也是已经成为了各位江湖人士的标配,比武动手靠的也是手枪,腿脚功夫只能作为辅助。
本书的男一号关东山,算是书中里面枪拳脚功夫都拿得出手的一位了。不过他的老大曾经跟他说“武侠是有的。不过,如今再好的功夫也搪不得一粒枪子儿郎;如今强梁遍野,武侠也叫逼得没路走了。——既不愿趋炎附势,到帅府去谋个亲随侍卫,又不愿凭借武术去拦路抢劫,活也活得艰难。”
另外还有一段话,是盐市里神拳太保戴旺官老爷子说的,他的辈分在书里面是最高的了,手下的三个弟子也各有出息。他对关八爷这么说“走道儿的朋友,论起‘武’来,谁都有两下手,真说具有‘侠’性来,千百人里也难挑一个人来。江湖上提起‘侠’字,总把‘武’加在前面,好像非武不能行侠,那就大错了。……后世一些江湖末道,不懂得行侠的真义,动辄拳脚相加,打字朝前,为一拳一脚结缘,互拼互杀,代代不休,那算是什么?!早些年练武技,还得拜师投门,日受教诲,花几十年功夫,才能练出真本事来,现如今,随意买杆枪也就‘武’起来了!”
这两段话合起来,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武”“侠”两者的看法。对于“武”而言,是非常现实的观点,进入了热兵器的年代,传统社会中的“武技”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已经被时代的枪炮所取代。习武之人生存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够施展拳脚功夫。而“侠”呢,则是伟大人格的一种表现,他是与“武”脱离的。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选择,绝不是习武之人所特有的品格。
有了这个基本的观点,作者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侠”的塑造之中。为我们展现了关八爷、朱四判官、戴老爷子、万家珍爷、保爷等侠义形象。这些人的形象太过高大,反而太多有距离。他们这样人的侠义是必然的,反而是一些小人物表现出的侠义更加让人叹服。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依我来看,却是在写张二花鞋刺杀塌鼻子师长的一个关节。
# 五
孙传芳在苏南吃了败仗,希望能够北逃到张宗昌的势力范围,这时就派遣塌鼻子师长负责前驱,开辟出一个北撤的路线。这个时候,盐市就成了北洋军北撤的一个阻碍,双方在此地就要展开激战。暗杀塌鼻子师长一事,就由张二花鞋负责。
刺杀一事张二花鞋酝酿了很久,但是因为师长狡兔三窟,又有大量扈从保护,迟迟无法动手。等到师长要起兵攻打盐市之时,张二花鞋认为时机已到,便在出城的路线埋伏好,准备刺杀。这次刺杀,很遗憾的还是中了师长的诡计,击毙的竟然是之前帮助自己手下逃脱的一名义士。
上一篇:《分开旅行》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教海鸥飞翔的猫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