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太监》读后感精选10篇(3)

  从书中可以看出,格里尔发出的解放女性的号召不仅仅关乎女性的解放,还关乎人性的解放。试看她对商业社会的抨击便知,现代商业社会的拜物主义塑造的何止是滞定型的女性人格,其实男性也未能幸免,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商业社会用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其个人价值,充满活力的多样的人性必须要和金钱放在同一个天平的两端。因而,女性要挣脱滞定型人格的束缚、打破“珠光宝气、散发着人造美感”的形象、寻回真我,从更深次的角度来看,是与整个社会挣脱拜物主义的束缚、整个人类寻回真正的人性相互呼应的。格里尔对女性解放的号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解放人性的号召,是对完善的、充满活力、挣脱枷锁的人性的歌颂和追求。

  格里尔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次浪潮中的一个观点是,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男性也是被塑造的。在书中格里尔也提到,男性也是现代商业社会拜物主义的受害者,是传统性别观念带来的种种不公正现象的受害者。比如,男性被理所应当地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贡献者,在谈婚论嫁时被关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是否有房有车;男性要有力量、要男性化;男性的情感不是脆弱、**的,不能表现出女性化的特质,否则便是娘娘腔,等等。社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对男性原本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人格同样戴上了枷锁。因而,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看,男性也需要启蒙,需要解放。因此,女性主义的重要意义也许在于,在人们注意到女性被压迫的地位,为女性解放而斗争的同时,男性受到性别偏见束缚这一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男性的解放也就自然发生了,全人类的解放也就随之实现。

  提及男性的解放,这本书的一点不足也许在于,格里尔着力于女性的启蒙,而忽略了男性,甚至一些激烈的批判会引起男性的误解而使之站到女性的对立面,让人们误以为女性主义就是“憎恨男人”。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过苛责,毕竟人们注意到男权社会对男性的不平等也是女性主义进一步发展之后的事。

  总体上,这本书呈现了广泛的社会现实事例和大量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的观点、资料,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可读性强;作者的观点散见于她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讨论之中,她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辛辣嘲讽、隐晦指责和直抒胸臆的抨击十分精彩。总的来看,这本书的论述详实而雄辩,对男权社会的批判猛烈而犀利,是一本启发性很强的好书,推荐给所有的女性朋友们,当然,也推荐给所有的男性朋友们。

  《女太监》读后感(四):造反尚未成功,女人仍须反抗

  二战后,女权主义运动迎来蓬勃发展,出现了四部经典著作,分别为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美国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3),美国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1970)和杰梅茵·格里尔的这本《女太监》(1970)。

  无论是可读性,还是思索角度,《女太监》独树一帜,笔锋辛辣,抨击猛烈,有相当深刻的理论深度。她的不少观点,如当代西方社会许多人的“性行为成了**利用****”,人们“在对器官**,还不是对人”,此话让好于此道的男士们臊得脸红。男性,对**官的热爱是不需要审美辅助的,这就是有些男人热衷于**的缘故。

  男人,被阉割了,叫太监。女人呢?也能被阉割?是的,从阉割来说,分物理阉割和精神阉割。物理阉割,针对身体,比如中国古代的太监,需要去势,或曰净身,由刀子匠动手,切掉男人的鸡鸡或者剥除睾丸,非常痛苦,手术感染率极高,导致不小的死亡率。针对女性,如残忍的古老割礼,还有从外部用力,撞落女人的**,剥夺她成为母亲的权利,等等,荒唐而残忍。

  # 什么是女太监?#

  此书里的女太监,是指精神阉割的产物,寓被社会男权控制主宰的女性。按本书的说法是,在西方诗歌、绘画、小说或报纸杂志中,把美、财富、**等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结果使这种浑身散发着人造美感和珠光宝气的女性形象成为广大妇女效仿的对象。因此,女性从婴儿到少女,直至成年,始终都摆脱不了这种形象对自己的**和束缚,始终囚禁在这个精神牢笼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从而变成弗洛伊德所称的“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

上一篇:《说服力》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堂吉诃德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