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自恋和爱情的看法也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这是我最感兴趣、同时也感到质疑的部分。作者在解释男人对女人的爱情的时候似乎有些矛盾。前提:男人是自恋的;夏娃是亚当的肋骨所生,所以男人对女人的爱是出于对自己这类人的爱,即自恋的延伸;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也来源于这种自恋原则;在男女关系中,人们认为男人的热情是因为女人身上迥然不同的东西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差别是被夸大的,因为男人与不同种族、信念的男人之间的共同性比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共同性更多。总之,男人真正的爱始终围绕着与他地位相等的男性;男人对于女人的爱好像是假的,这也就是作者在前文说的,男人是在对**官**,而不是对女人。我想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以及,如果自恋衍生爱,那么男人对于和自己越相像的人就越有感情,这似乎太绝对了。
“女性由于被阉割而将感情集中在她的男伴身上,对她的同类也无能为力,因为她全部的爱都导向于寻找安全感。”所以作者认为女性缺乏爱的能力。就像男性的自恋衍生出爱他人一样,女性的无法自爱也导致了她无法爱别人。此处所举的一个例子是,相对于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女人之间的姐妹情谊太虚伪,她们凑在一起就会讲缺席成员的坏话。
我同意自恋是爱他人的基础,这种生命的能力和欲望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是层级而上的。但说女性只是追求安全感,而没有自恋和爱人的能力,我不能认同。女性的自恋、女性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杜丽娘的自画像;《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林黛玉……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潘金莲与庞春梅、宣爱娘与燕梦卿、林黛玉与薛宝钗)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都可以轻易地找到,只是女性之间的情谊和男性之间的有所不同。我想作者夸大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男性和女性一样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女性也有一定的自信来追求自己真正的爱好,只是在长久以来的社会环境中,总的来说,两种性别的心理有强弱的区别。
爱情的另一面是自我牺牲性,这是在满足了利己的条件下,“利他主义”是一种空想。我认同这个观点,人的一切行为源于利己的欲望,道德教育让人们有意识地牺牲自我帮助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满足道德需要的利己。作者认为女性十分热切地继承了这种(伪)自我牺牲精神,因为她们总是追求获得他人认同,从而循规蹈矩,并以此为荣。女性的(伪)自我牺牲精神实际上是婚姻交易性的体现,女性在经济(和心理)上依靠丈夫过活,而她们付出的代价就是在各方面的自我牺牲,这也说明了女性其实无法拥有(从自恋延伸出来的)爱别人的能力。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没有爱,这不符合三段论的逻辑。女性的“利己”可以同时包括对男性的依赖和对男性的爱(或自恋,或自恋延伸的对男性的爱)。何况现代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程度需要重新讨论。
《女太监》读后感(三):女性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女太监》全书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格里尔首先在第一部分“肉体”中,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详尽地分析了男女在性征、骨骼、毛发、性行为等方面的异同,指出了传统和社会对女性身体所持有的各类偏见和错误观念。接着在第二部分“灵魂”一章,讨论了在人格和精神上,女性如何逐渐丧失活力,被塑造为“滞定型”人格,成为“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第三章,作者的笔锋转向“爱情”,剖析了人们的理想爱情和婚姻实质上是一场交易,女性试图以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换来稳定感,而男性则试图以婚姻捆住女性的手脚使之沦为家中的奴仆。紧接着,在第四章“憎恨”当中,格里尔讨论了男性憎恶女性的现象和女性所受的各种苦难,并呈现了女性的各类反抗,分析批判了60年代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各类纲领和理论。最后,作者在“革命”一章中指出,女性要争取独立自由,就要革命,即在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意识等领域中实现男女平等。
社会的传统观念与“女太监”互为因果,如何能够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格里尔提出女性要在思想意识和行动上进行彻底的革命:拒绝拒绝战争和暴力;放弃崇拜一个男人的愿望;拒绝“一签婚约,便定终生”的婚姻;建立女性互助组织;摒弃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消费者的角色;以享乐原则取代迫不得以,凭自己喜欢去做家务、穿衣和化妆,不喜欢便立刻放下;注意防止女权主义精英阶层的形成,而要维护合作、博爱的母系原则,等等。我以为,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以享乐原则取代迫不得以、自生自发、自我调节”对女性来说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事实上,也正是一些新女性正在这么做的。
上一篇:《说服力》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堂吉诃德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