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间,陆陆续续读了他众多的书,每每面对,都有收益,可反复吟咏,不觉倦意。这样的作家在中国不多,但他也非轰轰烈烈的人物,一般亲近热闹的人不会注意到他。喜欢孙犁的人,大概也有从热闹中逃遁的寂寞。与之默谈,仿佛可以听到天语,才知道我们在凡俗里早被污染了。
孙犁太平凡,关于他的传记,也没有多少轰动的旧事。一个作家,如果文本诱人,总会吸引人去了解那些背后的本事。孙犁平常的样子的背后,该有谜一样的存在吧。可是关于他日常的起居,我们知之甚少,研究起来总有些障碍。前几年听友人说,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写了些怀念父亲的文章,惜未能寓目。直到近日结集出版,名曰《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据说看过的读者有许多惊喜。日前也觅得此书,颇为兴奋。长夏无事,取而读之,似乎嗅到了泥土气。孙晓玲的文章毫不巧饰,笔下流动的都是凡人琐事,不是以研究者的视角为文,乃亲情的记录,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鲜为人知的片断连缀在一起,成了孙犁生命的另个注本。好像打开了孙犁的书房,让我们有了与其默谈的机会。
我个人的观点是,孙犁的好处,乃没有中国的读书人常见的毛病。其一是不酸腐,未见自作聪明的老朽气。我们读明清以来的文人诗文集,便觉得好的清秀之文真的不多,那是酸腐气过浓的缘故。其二是不自恋,没有被那点利己的私欲所罩,心胸是开阔而远大的。其三是不狭隘,总能在平凡的日子发现广阔的生活境界,活得真实而有诗意。孙晓玲的书,无意中解释了这些,我们也知道了其父的低调和布衣品格是多么神奇。比如他本来有很老的革命资格,却甘于平凡,不改军人的本分。他在世界上的选择,总要和世风相反,不去涉猎流行的东西,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读者普遍的印象是,战争的年代,他在恶劣的环境里却写了人性的美,去残酷甚远;和平时期,则没有到荣誉的世界去,却隐居在津门小屋,甘于寂寞,默默劳作,所写之文多忧患之风,仿佛胜利的宴席与自己没有关系,野店村屋边的清白水才有妙处。
他晚年写下的文字,炉火纯青,没有一丝躁气,那是沉潜在精神荒原的地火,在夜的世界发出的微光,照着流俗的灰暗。我在他的作品里读出对人性恶的抵触,那些抨击时弊的文章,犹如滴水穿石,柔软的力量后是刚烈的品格。他说自己不再喜欢大的场面,厌倦凑凑热闹,把心沉到历史里,将现实的感触都融到对旧物的思考里,就有些暮鼓晨钟般的苍老了。
孙晓玲记叙父亲的文章,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动。她对孙犁平常之心的把握真的神哉妙哉。比如他对乡下人的关爱,对青年作家的无私扶持,对妻子的感情,都闪着暖意。笔触有情,却不渲染;资料翔实,但力戒做作。在繁华的都市,孙犁不羡慕显赫之所,甘于那些清贫而带泥土气的生活的形象,清晰可感。作者不觉得自己是名人之后,也是以布衣心态来写布衣孙犁的。
自从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后,舞文弄墨者便把翰墨之乐与己身荣辱相并,与骚赋本意甚远了。孙犁阅史万卷,读人无数,则兴衰俱识,甘苦悉知。他是很少的回到文人本色的人,才保持了中国真的文章之道的纯粹性。如今靠文耀世,博得虚名者多多,却不得文章真谛,则去清醇之诗辽远,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在红尘滚滚的文坛,要遇到孙犁这样让人心静、内省、葆有真气的文人,真的不易。前人说,真人不易耀世,今人不复识其法矣。想想此话,是对的。我们对孙犁的美,能学到多少呢。
《布衣》读后感(十):肖复兴:布衣烹鲤问沉绵
布衣烹鲤问沉绵
早在天津日报上读过孙晓玲回忆父亲的文章,这次读她在三联出版社结集出版的新书《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感觉不一样。一篇篇文章像是**起的一圈圈涟漪,汇成了一泓湖水完整的轮廓,一个女儿心目中的孙犁,便也不同于文人笔下的孙犁,显得格外感性而湿润起来。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正在于是一个女儿的视角中的孙犁,让我看到了文字之外生活中特别是家庭生活中孙犁的样子。那样子,“布衣”一词概括得尤为准确,那确实是一种如今文坛上难以觅到的布衣本色的性格与情怀。除了弥漫在文字之中的父女情深之外,这本书所提供的关于孙犁日常生活、情感与思想鲜活的细节,无疑对于研究孙犁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上一篇:《这是你的船》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北北的夏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