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经典读后感10篇(2)

  他是孤独的,但这份孤独是他主动选择的。他对老伴和孩子说:“搞写作这行,生活太好了不行,文章憎命达。”他在家里贴了字条,拒绝采访,拒绝摄影摄像,拒绝谈小说改编。他甚至给一些报社、杂志社分别写信,恳请别再赠送书报,“以免浪费”。难怪不少人说孙犁孤傲,这些行为确实貌似傲气,但是看看女儿眼中的他吧,你会明白,他只是实在而已,只是怕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说,他只是孤独。如果说傲,他绝无傲气,倒是有傲骨,几千年来文化人内心里灯灯相传的傲骨。他与人相识相交最喜欢送书,送儿孙,送亲戚,送朋友,无不对症下药,可见是精心思索过的。世人尊他为“荷花淀派”开山者,他坚辞不受。有成名作家甘居他门下,也一概不认,只说人家本来写得就好。说到自己,他始终说写作是雕虫小技,养家糊口而已……这一切,正如他四十九岁时写的那首《 自嘲 》诗里所言:“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

  事到如今,当年多少“大锣大鼓声”早已灰飞烟灭,而孙犁这些“雕虫小技”却为越来越多的人赞叹。

  孙犁曾给一个年轻作家写过一幅字,抄录了司空图《 诗品 》里的四句话:“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大意是说冲淡之人常常默默无言,独自静处,但其心灵机敏,感受微妙,像独鹤一样,**着阴阳中和之气,遨游于云天之外的仙境。在女儿的眼里,父亲就是这样一只独鹤。

  我觉得也是。

  《布衣》读后感(七):《布衣》-还原一个真实的孙犁

  在我国著名作家孙犁逝世九周年之际,三联书店出版了由其爱女孙晓玲撰写的回忆录《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本书由作者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城市快报》撰写的文章结集而成,作为孙犁先生最小的女儿,孙晓玲女士多年来一直陪在父亲孙犁身边,对其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甚为了解。由于孙犁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极少出现在公共场合,世人对其暮年生活颇多猜测,本书作者将以亲历者的身份,从生活细节着手,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孙犁。因此,本书自问世起,便被评论称为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作品之一。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孙犁先生为世人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白洋淀派。他的作品风格清新秀丽、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诗意,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捕捉美,并能表现普通大众身上脱于流俗的**。多年来,孙犁先生始终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乐于继续他们的生活,表现人性的诗意与美。如荷露滴清香,余味悠长淡远。

  孙犁早年曾参加过革命,是革命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并创作了不少反映解放区人民生活的作品。解放后的孙犁选择退居书斋,安于在《天津日报》当一名编辑,远离世事纷争,惟求静心著书,从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不出席名目繁多的会议、不参加五花八门的活动,每日安坐于书斋,到了晚年甚至连门都很少出。唯一的一次是因丁玲专程登门拜访,他才不得不回访。

  他的这种低调的做事态度也给后起的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家莫言曾说:“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

  铁凝亦回忆到,自己之所以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很大程度上受了孙犁先生影响。她曾以一个文学晚辈的身份拜访过孙犁,1979年夏天,百花社编辑带着铁凝走入孙犁的深宅大院。 “那天下午,还没进屋见到一个老人在豆子地里捡豆子,人家告诉我那就是孙犁老师。他见我第一句话说别人收了豆子遗落在地里几粒黄豆,扔了可惜,我给捡起来。 ”铁凝专门为他的套袖写了一篇文章。第二次见他和保姆一起裁卷帘纸糊窗缝,“这个大作家给我第二面的印象仍然是不弃布衣。 ”第三次见面他还是戴着套袖。而据作者回忆,有一次市长来探望父亲,对他嘘寒问暖,他却拘谨地站在屋子一角,显得十分无奈,全无往日的谈笑风生。然而这才是孙犁,不虚美、不隐恶,只求做真实的自己。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文学是他的信仰,写作是他的生命。除了这两项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他似乎都满不在乎。在生活上,他十分朴素,少有要求。“一条肥皂使成片,一条毛巾用得透了亮,他也舍不得扔。 ”在六十年代,由于连续出版了几部作品,孙犁积攒了两万七千元的稿费,他将其中大部分作为党费上交。这在当时是笔巨款,足以买下四所后海四合院。

上一篇:《这是你的船》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北北的夏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