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是一本由李名著作,39.80元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读后感(一):为电影而生,为自由而活
不少独立导演认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也是有个性的艺术。个人认为,好电影应该能够启迪心灵,带来思考。如今社会,商业娱乐气息浓厚,很多电影高票房低口碑。动不动就二星四星的,靠着俊男靓女带动票房,有人评论这也是一种粉丝经济。这些电影也就是年轻人看看荧幕上的美好人物而已,出了影院问他讲了什么故事,可能极少人才能领悟到故事。独立电影人是在用心做事,更多的是用镜头传达某种观念,带来更深层层次的思考,这些电影才更应该进入院线,挽救国人日益被娱乐和商业吞噬的心灵。但是,很多独立电影依然无法在国内院线上映,只能流转于各个电影节。专业制片人的匮乏,发行渠道不顺畅,观众与制作方缺少相识的桥梁,埋没了不少优秀的影视资源。还有院线的拍片也对独立电影的放映有很大影响,就拿最近的《路边野餐》来说,导演毕赣都说只放映十天,我查了下家附近的影院,基本都安排九点以后,而且只有一场,散场就十一点了。这样的排片,怎么可能会有太多观众?前段时间的《百鸟朝凤》已经落下帷幕,喜爱独立电影的还是大有人在,希望中国独立电影的未来不要只存在院线之外,毕竟每个用心拍电影的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影院,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让思想更加自由。
《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读后感(二):独立电影是门诚意的艺术
世纪初看过一本介绍独立导演的书,名字叫《我的摄影机不撒谎》,里面介绍的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章明、王超、管虎等导演,他们有的进入主流、有的在国际上扬名立万、有的悄无声息、有的挺进电视剧。独立导演具有理想主义信念,通常是自筹资金,甚至撰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他们往往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主要靠制片人或导演通过各种渠道融资,更多是靠个人出资来制作影片,作品独立于体制和商业运作之外,侧重于现实性和思想性强的电影。这本书主要记录了16位导演的作品及访谈,导演多是70后、80后出生,有导演简介、作品年表、影片内容绍介、导演访谈几部分,电影大多数是2000年以后拍成,有的只有处女作,由于缺乏推广和发行渠道,不少作品不容易与公众见面,笔者只看过一部分,其中像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韩杰的《赖小子》、高文东的《美食村》、张律的《芒种》、耿军的《烧烤》、李红旗的《黄金周》等片印象很深,这些影片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说其类似于纪录片,将眼光瞄向底层生存,充满生活时代脉动,基本上人物完整,叙事上平实,冷眼旁观。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兼具美学欣赏价值,让人触动,*反思。这些导演的创作道路都不平坦,可以说步履维艰,只能在一些放映会和纪录片展看到他们的作品,然而困境无法阻止他们探索的脚步,同时现实也不该遏制这类市场话语之外的艺术可能。
《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读后感(三):无解
《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访谈》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基本上完全不了解电影的创作、拍摄和发行等如何运作的人来说此种感觉尤为突出。
所以作为一个外行,有时候发现阅读时的重点会不自觉当中发生漂移,由被访谈的导演转移到该书作者李名所提出来的问题。李名往往很有意味的把自己的观点藏在了对导演的提问之中,所以有时候,偶尔可以看到大段的黑体字提问后面,被访谈者的回答只有寥寥数字——假如这本书的书名是真实的话,我想这样的访谈有时候会很冷场,呵呵,虽然这样其实也无害。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部分是导演对自己所拍独立电影的阐述。老实说我对中国的独立电影所知不多,不过将拍摄的影片比喻成艰难抚育的儿女大致不会有错——在这里,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父母对自己子女的那种怜爱和批评,遗憾和痛惜。但是不管子女在世人的眼中是否成才,终究都是自己的儿女。通过了这些篇章我对其中的某些电影似乎也产生了不小的兴趣(我想被访谈者应该颇感欣慰),不过这又产生了一个无解的问号——我到底可以从哪里看到这些我想要看的影片呢?
上一篇:《大女当嫁》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斐多》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