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史探微》的读后感10篇(3)

  孙坚起于江东,而客死中原。孙策回顾江东,而大兴杀戮。孙权调和淮泗与江东,终归于江东士族,陆逊顾雍,即其标志也。然豪族之骄奢淫逸于国为害,其代价不可谓不深,故孙吴政社与晋近。(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东晋起迄,北府相随。淮泗流民,为其根基。后迁居京口,不施土断,拱卫建康,防卫南下之士族。另有西府兵也,协同北府北伐。肥水之战,谢玄领命,北府得以重建。后又散,为安帝与司马道子争相拉结。安帝卒,王恭与道子争。府将刘牢之先叛王恭,后叛道子,再叛桓温,终出奔,亡。萧梁武帝罢省,北府则不见于其后史籍。(北府兵始末)

  田先生治学,重史料之钩沉,详事件之脉络,发不显之幽微。然其论证也,逻辑推论者少,旁征索引者多,且阙乏必要之说明以为承接。段落之组织也,亦不乏松乱者,使中心论点蔽,另有重复语之弊。余观之,止于细辩,未达通论者,实器局之狭隘,不得治史之义理也。

  《秦汉魏晋史探微》读后感(七):暂记部分结论,须再读

  既然是探微,即为历史的细节。读完此书,自觉深有必要再好好加强一下自己关于秦汉魏晋的历史,也许在读朝代通史的某一细节时,会想到“啊,原来先生分析的就是这件事/这个人啊!”。以下仅为先生总结的部分结论,在此作为记录,也提醒自己,此书是需要细读的。

  《说张楚》:“秦楚战争和楚汉战争一脉相承,其性质既能转化,必有足以形成转化的内在条件……张楚足以反秦,张楚也足以引发诸侯竞起。竞起的诸侯中,始终以楚的声势最大,由此演化为项羽、刘邦之争,而实际上项羽、刘邦皆楚,这个楚,又是继承陈胜张楚而来。……胜利的楚以刘邦为代表,转化为汉的皇权,这同时又是秦始皇已开其端的统一的回归,帝业的胜利。……一是非张楚不能灭秦,二是非承秦不能立汉。灭秦和承秦,相反而又相成,期间都有楚作为中介。”

  《论轮台诏》:“汉武帝所颁布的轮台‘哀痛之诏’,是中国古代帝王罪己已收民心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它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所谓‘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就汉武帝致晚年才转变政策的原因,一为“卫太子与汉武帝有不同的统治政策。一类是追随武帝的开边、兴利、改制、用法之臣,他们是多数;一类是拥护‘守文’的太子的所谓‘宽厚长者’,他们是少数。……具有朝廷中两种相矛盾的政治势力的性质。”这种矛盾制约着转变政策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二为“汉武帝对开边之事心里无数,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适可而止”。三为“意识形态的变化……借鉴亡秦而出现。秦代统治思想是单纯的没有韧性的法家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则是有张无弛,不允许有任何转折出现。……汉初人物的政论文章,充斥着以秦为鉴的议论。武帝时期出现的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刑辅德,并且包含‘更化’的内容,与法家思想相比,有很大的因时宜而变易的余地”。

  《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我觉得应当这样来看曹操:第一,主要看他比他的先辈和同辈多做了哪些好事,而不是看他做了哪些别人都做过的坏事;第二,主要看他所作所为的客观作用,而不是看主观动机。……曹操完成了中国北部的统一,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巩固了统一,这是曹操在历史上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曹操以‘览申商之法术’称著,关于去浮华、清吏治、抑豪强,曹操的作法也是既有胆识,又合时机。”

  《《隆中对》再认识》:“诸葛亮作《隆中对》,未知条件较多,局势不太明朗,而所作出的判断如此具体,应验如此显著,这正是《隆中对》千古传诵的价值所在。……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自从草庐作对以后以至刘备死前,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年,孜孜以求其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贴身位置上,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后,诸葛亮得其托孤之言,始获特殊地位。此后治蜀、北伐诸事,诸葛亮才得以按照《隆中对》的谋划,择其可行者逐步而行。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刘备死后,诸葛亮始得真正尽其才用。……在刘备死前,诸葛亮徒有《隆中对》筹划之名而实际表现无多。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

上一篇:《无知》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家庭日记》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