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史探微》的读后感10篇(5)

  二 刘封与孟达

  刘封统孟达军酿成孟达降魏,早于李严辅政四年;孟达归蜀不成而死(诸葛亮借刀杀人),早于李严废徙三年,皆与新旧矛盾有关。

  三 黄权降魏索隐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他们三人的名次先后,反映他们在刘璋旧属人物中地位的高低。

  黄权执着而不苟同的立身之道,只能使刘备对他敬而远之。

  以及夷陵战后的狼狈境况,导致降魏

  四 刘备托孤语

  刘备作托孤遗言,是为了在并受遗诏的李严面前巩固诸葛亮的特殊地位,预防旧人另有图谋。

  对于李严九锡之劝,诸葛亮答“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此处不顾僭越之嫌,委婉作答,可理解为刘备既然郑重其事地作此嘱托,诸葛亮就不必在李严的政治试探面前过于拘泥于君臣名分。

  说张楚

  ——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汉初重张楚

  张楚反秦的历史背景

  秦灭楚,经过了较久的艰苦战争。

  楚被灭后,经过了较久的艰苦战争。

  昌平君种种

  张楚反秦的两重作用

  张楚既立,天下景从响应以击暴秦,没有其他王国能够代替张楚的旗号。

  立张楚意味着以楚反秦,导致各路诸侯王竞立,动摇刚刚树立的统一的政治理念。

  非张楚不能灭秦,非承秦不能立汉。

  灭秦和承秦(再造帝业),相反而相成,其中都有楚作为中介。论轮台诏

  轮台诏颁布的时机

  轮台诏不能说是及时的。转变政策早有必要又有可能,汉武帝对此也有所认识。

  作者认为原因有二:心里无数,不是该在什么地方适可而止;汉武帝与卫太子的矛盾制约着转变政策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

  汉武帝与戾太子的潜在矛盾

  卫太子与汉武帝比较,有不同的思想品格,有不同的统治政策。在武帝和太子并存的长时间里,朝廷中自然存在着两类官僚。一类是追随武帝的开边、兴利、改制、用法之臣,他们是大多数;一类是拥护“守文”的太子的所谓“宽厚长者”,他们是少数。

  巫蛊之狱的政治意义

  巫蛊之狱导致改继换嗣的后果,而改换继嗣又同卫太子“仁恕温谨”和“守文”的秉赋颇有关系。

  轮台诏前西域开边的背景

  汉武帝完成向守文的转变

  罢屯田不如罢筑亭障重要。

  孕育出以霍光为一方,以桑弘羊为另一方的新的矛盾。

  汉武帝提供了专职帝王收拾残局的先例,而之后成功效法者却不多见。

  余论

  汉武帝以“亡秦之迹”为诫,在最后一两年中实现转变,还有其客观原因,有其历史条件,即”大凡事前未有样着,不易做“。

  汉武帝并不是由法入儒,汉宣帝兼用儒法,正是武帝时形成的。

  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

  青徐豪霸建安年间处于半独立状态,有地方色彩。

  曹休获青徐都督职任,

  剥夺臧霸兵权,

  但青徐势力不是臧霸一个人的问题

  广陵之役,是以解决青徐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而非孙吴)。

  广陵之役得以进行,有赖于中渎水道的修治。

  孙吴建国的道路

  ——论孙吴政权的江东化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记孙策临死时的江东局势说:“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孙策诛戮英豪。孙策死,孙权为政较为收敛。

  宾旅寄寓之士影响舆论至深,是稳定江东的重要因素。张昭和周瑜合作所形成的孙吴权利结构,具有吸引宾旅寄寓之士的良好形象和容纳他们的能力。

  分三个阶段(有交叉):

江东大族武力反对孙策南侵。孙策诛戮英豪。(会稽周氏兄弟和盛宪)孙权统事后欲借江东大族补充力量之不足,江东大族感到附托孙氏的必要可能但缺乏信任。孙吴既使用又严加控制。(虞翻, 魏滕)淮泗力量后继无人,江东大族也意识到可以借孙吴政权发展家族势力。分居文武朝班之首。(陆逊,顾雍)

  孙氏与江东大族,只有在双方互动过程达到一个是当程度的时候,两者的一体化才能出现,孙吴政权的江东化才能完成。

上一篇:《无知》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家庭日记》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