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史探微》的读后感10篇(2)

  文中论及官渡之战,对曹操当时恶劣的内外环境有详细的描述;论及曹丕广陵之役,指出名为东吴,意在青徐二州,很有新意;论及夷陵之战,指出刘备连营陆路前进不走水路透露出的犹豫不决之心。

  撕掉脸谱化的历史,见微知著,方有所得。

  《秦汉魏晋史探微》读后感(五):一处似有谬误

  文中《暨艳案及相关问题》,p317处。

  该页第一段写道“张温出仕一定是在孙权称吴王的黄武之时,而其时张温年已三十有二。”并在注释中说:“张温出仕时年三十有二,温传所载如此,文本据温传立说。”

  此处田余庆先生所言“温传”,指的应该是《三国志·张温传》,内中原文如下“(孙权)征到延见(张温),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 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

  这个“时年三十二”的说法,夹在张温仕官与使蜀之间,若不加推敲,的确容易弄错。但现在史学界一般的考证,张温生卒年为193-230,使蜀年份为224,则张温在出使蜀国的时候,年龄正好是三十二,所谓“时年三十二”当指这一点。

  张温甫一出仕就被拜为议郎、选曹尚书了,而出使蜀国的时候则为太子太傅,并挂上了辅义中郎将的名头,张温聘蜀,史书记载是黄武三年四月,若张温真是三十二岁才当官(即便把时间算到一月),则四个月中官职升迁如此之快,实在难以解释。

  因此正确的解法应该是,三十二岁是张温使蜀,而并不是出仕的年龄。

  并且,田余庆先生在后文中也写到了(同页同段):“张温既仕,两三年内迅速擢升,由议郎、选曹尚书而至太子太傅,以辅义中郎将使蜀…”可见,他本人也不认可张温能在四个月内由选曹尚书而至太子太傅,可知出仕的年龄必不在三十二岁。

  多插一句,纠结于年龄,其实对《暨艳》一文的论证并无损害,田余庆先生的本意是说,张温出仕的年龄太大了——三十二岁是很大,减少三年,二十九岁才当公务员,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不小了。

  《秦汉魏晋史探微》读后感(六):读《秦汉魏晋史探微》笔记与评论

  田先生治史,上续秦汉,下重六朝,此辑为三书之始也。

  余归纳各节论断如下:

  秦灭六国,楚为难。虽平易反,以致童谣。陈胜起兵,奉楚正朔。项羽分封,义帝不去。故汉承楚而立,东出而进,是为二灭诸国,复秦之霸业也。(说张楚)

  武帝开边,功过诸说不一。其有亡秦之过而无亡秦之失者,盖晚年罪己之效也。又太子据与之有隙,以致巫蛊之乱者,盖父子相忌,秉性相异,政见相背之故也。然恰其时也,武帝弃武转文,下诏罪己。止于轮台,则实属偶然。(论轮台诏)

  上古有土斯民,中世有民斯土,土民之变,是为古史之分期也。盖周室式微,王土不存,列国聚民而得都邑,夺民而覆他邦,此或为秦统之一条件也。然嬴秦既起,天下欲效仿者纷攘,称王夺帝者不穷。民之于国,役用也,之于家,亦役用也。故汉初有诸侯作乱,后汉有豪族迭起,以致两晋有门阀政治者,盖由豪族与国争民也。(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

  曹魏起于寒庶,与豪强争,杀名士以立威,举功能以正名。至于立国,则不得不赖于豪族。虽彼此有倾削,而难免于趋同。(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

  诸葛隆中之对,宜有缘来,亦有同论,自不待言。然其跨据荆益之谋也,于彼一时,非此一时,就时运轮转,终不可行。(《隆中对》再认识)

  宾主间隙,新旧不合,掣肘蜀汉,史记显明。调和混一,武侯之绩。其北伐也,以攻为守,诸史家示之。而其里也,实为以战事为秩序,以匡鼎为号召,方得使两方相安也。若是,则要摒除旧势,扶持新人。先主托孤,诸葛李严,共受辅命,而言与自代者云云,是谓扬新抑旧,防患于未然也。诸葛诱杀孟达亦为是故。(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蜀史四题)

  西城、上庸、房陵者,蜀汉之东三郡也。其夹嵌于三国之间,联络襄樊,连通秦汉,秦头楚尾,魏蜀降将多有经此沟通者是。其后归于魏也,隆中之策则成妄图。(东三郡与蜀魏历史)

上一篇:《无知》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家庭日记》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