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读后感10篇(4)

  他们三人有几个共同点:学识渊博,理想主义,容貌姣好,为人端正。

  但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缺点和遗憾,比如博雅,对梅玲的感情是婚外情,只因为年轻时候草率决定,以外貌定夺下的婚姻,让夫妻没有共同语言,后来又爱上了弟妹的朋友梅玲,而他的妻子凯男只能受着这份委屈无从**。比如梅玲,因为家世平凡,为了生计只能去做舞女,姘妇,后来因为牵扯到良心,战争和国家立场而逃走,却又不顾传统道德的束缚觊觎别人的丈夫,在爱人博雅面前也只是一个情绪化的普通女人。比如老彭,想法十分前卫,寄望通过种植西红柿,进口来亨鸡产出鸡蛋,养蜂酿蜜,在那样的景况和时代中,通过这样的经商渠道挣钱,最终当然是只能不了了之。(如果在战争复苏之后倒是很可行的)

  但这样的缺点和遗憾,却让人物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毕竟世上很难找到近乎完美的人。

  我想这大概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林语堂的个人喜好与价值导向,但不可以就一本书做断论,我还没看过他的其他书,等看得比较全之后,可以做一个总结。

  看到两百页左右的时候,有几段关于日本人在战争时候的暴行,以及难民逃亡的辛酸与窘迫让我眼泪婆娑,感觉什么都比不过真实的力量。

  今天先写到这里。

  《风声鹤唳》读后感(九):风,就像人生

  读完说来还真有那么一点意犹未尽,即使感觉有点亲蒋之嫌疑。不过换做那个时代,鼓吹战事的人比比皆是,作者其实角度也许更多是放在了民族大义、战斗豪情、抗战决心等等。全书读罢,人物关系紧连着《京华烟云》,故事也是其续传。可以这么说,一年间隔发生的确实很多。就比如,这个文中的女主-崔梅玲,后面有改叫丹妮。这个人物设计的倒是有几分林语堂惯有风格,在他笔下,男女一律平等。就如对丹妮的整体刻画,女权主义,独立担当的个性,对爱情的执着等。相比在《京华烟云》中那个近乎完美的姚木兰,还是稍显不同的,至少前者出身,更有了曲折之经历,反响自然会大有不同了。

  老彭是个实在的人,越看越觉得这样的人,是在太少,过于理想的东西,皆不可得之。就拿后面丹妮突然去郑州找到他来说,我就觉得这个时候的老彭似乎变了一个人,丹妮的转变我一时也无法接受。爱情若是如此随意,顷刻间就能区分个世界黑白出来?山洪海啸,实不为过。如果真是这样,我真的好不信服。

  来简要说下博雅,性格就不说了,只是觉得最后跑去那个村庄,带着丹妮这个孕妇,真是想不明白,还遇到鬼子,我想说这不用刻画这么复杂吧,大老远你们在这么多城市跑来跑去的,我还真怀疑当时交通真这么发达?再说台儿庄附近明显很多鬼子,谁让你们没事游山玩水了?信件寄得飞来飞去的,全国都玩回来了。(语气有点重,只是想说下故事情节略假,不过小说嘛,不计较了)博雅对丹妮就是真爱了?小说最后一句:“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说的像是那么个意思,可是博雅自愿舍命,即便如此,丹妮就悔悟了?爱若如此,同样我不信服。丹妮最后为其守寡,只不过是追求自己心中的“业”罢了,换了我,人情冷暖,真到那时,自知之明还是有的。这一切的一切,全是不可谓之道。

  比较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错,虽说此本小说更主张一种佛性,一种无常的说法。事在人为,不可谓之“业”,有如其中谈到婚姻和爱情时,谓之为孽业。强调人之痛苦来源于人自己的感官欲望,爱憎乃由我们的感官以及互相之间的差别心而来,若要于此解脱,需要知道这一切因果缘由,但是我觉得这很难达到的。而要通过此达到博爱的幸福境界,想想更是遥不可及。人都想摆脱痛苦,可是生活的哲理就是没有道理可言,怎么能没有伤害呢?最大的例子,就是萍萍,由于各种巧合,文中的人们走到一起,他们后面所经历着的一切,其实本来会发生,本来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可是历史的狂风,就是那样把他们吹到一起,而萍萍呢,她被吹落了,她的死就像一个未完成的梦想突然消失,

  “因为她也是风雨之中的一片树叶,在世上旅程中小小年纪就被风刮落,现在单独飘走了,甚至飘的有些快活。她是如此充满希望,渴望美,如此喜欢玩这个游戏。路人会踩踏它,清道夫会把它扫开,却不知道它会包含这么多美、勇气以及对生命法则的敬意。”全书最感人的地方,读到这真还会有一丝悲痛,就如今天在3.01惨案中被无辜杀害的同胞们,人生呐,有时还真是没有道理可言。因为你真不知道自己这片叶子会飘向何方,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更别说恐怖袭击什么的。因为这一切的法则,定有一个规律可循,那就是归于天知道的东西。

上一篇:《半天就能做好的布艺小物》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迷雾围城(全两册)》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