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八):万寿寺 读后感
也许静下心来看,《万寿寺》比《寻找无双》更好读一点,作为小说又比杂文好读一点,是因为作为后期作品吗?还是因为是小说?绕着写的地方好像没那么多。 但我作为一个不享受看这种不明不白的黄暴情节的读者,为了读下本书,我一直告诉自己:提炼框架,把握脉络,不深究每个小曲折的意义;毕竟杂文的事例明显绕着主题,但小说中的设定,于我而言,几乎是无解的。 初次翻看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过滤掉了许多关于性的描写,以至于差点把整本书跳过,并且考虑:这种成片出现的黄段子存在的含义是什么呢?老小**的出现及她们如何服侍村里的人、老佛爷和皇上的器物、薛嵩可能因为包皮过长而与红线不和、以萤火虫比喻**……以前我曾经觉得村上春树的书哪里都好,就是有些黄,现在看来跟《万寿寺》比起来,后者可称作**启蒙教材了。 但我再次细看时仍稍稍提炼了书本脉络:一条线薛嵩去凤凰寨当节度使,圈子里有老**小**,薛嵩的老婆红线,刺客。围绕薛嵩分别作为没什么用的节度使抢婚红线和作为能工巧匠博取红线欢心、刺客分别是男是女时被困被杀的漫长过程、刺客们反主去虐打老小**、刺客们如何行刺这几个故事穿插交融,和另一条线:失忆的“我”在医院和工作间万寿寺徘徊,遇到了一个个人如医生、我的老婆、有钱的表弟,和逐渐想起来的大学、工作片段。 后来我越发认为自己就是薛嵩,“领导和我谈话时并没有注意到,我不是一个人……其中不仅有红线、薛嵩…假如他发现自己在和如此庞大的一群人说话,一定会大吃一惊。除此之外,我还是想当广阔的一段时空…他怎么会懂什么叫诗意。”在这个小宇宙中享受着只属于他的想象小宇宙,引以为傲。并且—— “我”很平静。“我”在自己的世界中活着。故事主线进度缓慢,但每一步的描写都很详细:“我”仔细观察出现的人和物,动作一帧一帧的推进,“我”把这些尽收眼底。但“我”不说什么,我平静地在自己的世界中运行着,“我”不急着知道自己是谁,不急着让别人知道“我”不知道别人是谁。我不知道我的过去,我不规划我的未来。就像薛嵩和红线杀刺客前不慌不忙,仿佛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一般,练血肉模糊都平静地有美感。当有别人评价我“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顺着他们的描述中又对自己了解得多了一点,我又有一个他们说的那个特性。就如同王小波在他的散文中那样旁观者沉默者的态度:我现在胆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证明我有思考过,没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只恳求有人顺便听一听。 临近书的尾声,原来“我”对于记忆当成可厌的东西,恨不得忘掉一切。“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我和过去融会贯通,这样就越变越少了。所谓真实,就是这样无可奈何的庸俗。”“我”还在贪恋着自己的那个长安城里的故事,且不够,还应该一直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九):故事就是故事,不应该有寓意
对于《万寿寺》的行文结构褒贬不一,看到《万》新奇的文章结构,让我眼睛一亮。小说就该是:天马行空。看惯了死板的学院派小说,《万》真是深得我心。故事,就不应该有固定的开头过程与结尾,王小波对于小说结构的孜孜不倦尝试的确可以说他是个敬业的小说家,在这以赚钱为目的套用各种死结构的各种畅销书泛滥的时代,好看的小说真是难求。有时隐隐会觉得王小波和村上这两个人的的小说套路有点像,他们都有受奥威尔的《1984》的影响,我觉得可以去看看这部传说中的经典之作。不是说各种片段生生打断然后凌乱拼起来就是结构新颖,王小波的特有的逻辑像一个巧手的工匠,把它们摆放得极致巧妙,让人不得不暗暗佩服他是个天生就会讲故事的人,看王的小说一点都不累,我一直觉得阅读的快感是读书最不可缺的东西。故事就是故事,不应该有寓意,你看得舒服那就是舒服,对于小说,不应该刻意去懂点什么,去像做高考题一样问作者的主旨是什么,那就乏味了。作家是凝练出生活的种种展示于众人,当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优秀的小说家,则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娓娓道来,你该懂的你自然会懂,而不是跟政治课本上面一下给你列出一点点精要,那跟工具书有什么区别。
上一篇:菊与刀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死亡课》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