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讲述薛嵩与苗族姑娘红线的故事,改编自《太平广记》中的《红线传》,稍看了一眼原著,与书中故事出入很大,王小波有很优秀的改编能力,而且“扯淡”功力出神入化。书中对几个**身份和心理的描写极具戏谑与诙谐,将薛嵩,老**,小**和雇佣军们的地位关系,矛盾的设定都很有趣,充分展示了王小波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其中对老**的描写入木三分,形象栩栩如生而且细节描述略生动。
至于具体书中细节,读读便知,个中滋味,品过的人才知道。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六):万寿寺
《万寿寺》中有两个主要的叙事层面。一个是“我”的世界,地点是灰暗的北京城。在小说开始时“我”的世界因为丧失了记忆而“一片朦胧”,“我”认不出自己的妻子,也辨认不出自己的同事和表弟。即使对自己亲手创作的手稿,也不十分确定。但最终,往事穿破层层迷雾,“我的过去不再朦胧”。“我”记起和表弟一起度过的童年,记起了我的大学时代,一记起和白衣女人的恋爱和婚姻,记起了“我”工作的单位是社科院的历史研究所,记起了“我”被撞的原因。万寿寺里下水道被堵,厕所垃圾弥漫,我忍受不了现状要去捅,但白衣女人却阻止“我”做这件事,拖“我”去北京图书馆查资料.理由是这么多年连助教都不给“我”评。在这个层面,“我”的“戴蓝布制帽,穿蓝布制服”的领导划掉了“我”要写的《老佛爷性事考》、《历史脐带考》而替之以各朝代“精神文明建设考”。“我”的世界没有学术自由,人人满足于现状,习惯了平庸无变化的生活。另一个层面是“我”的小说的世界,地点时而是千年前的长安,时而是湘西凤凰寨。在这个层面,有薛嵩,红线,老**,小**,刺客等人物出现。薛高先是大唐长安的纨绔子弟,他变卖万贯家财,买了仪仗马匹兵器,雇佣了一批士兵,去湘西做节度使,去实现他成就丰功伟业的梦想。继而又被写成能工巧匠,造出各种神奇的器具。薛嵩抢婚(抢红线),刺客来犯,杀掉刺客,高塔救人等故事场景被书写了一遍又一遍,提供了一种可能又一种。“我”的世界和薛嵩的世界互相反衬,现实和虚构相蹂合。现实中的“我”无力改变目前的生活,让虚构的薛高尽情实现“我”的梦想。小说多次把“我”和薛嵩等同,类似“我对这个故事有种特殊的感应,仿佛我就是薛嵩,赤身**走进湘西的炎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想象的世界越美好,现实的世界越无奈。“我”的世界和薛青的世界构成两重时空,他过着“我”的想象的生活,但也承载着“我”在现实中的无奈。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七):又是一部邪典
Cult Fiction:那些非主流,未必十分出名和畅销,但在某些特定读者群中得到了狂热追捧的小说。在我看来,王小波先生的这本小说当得起这个称号。虽然我一直坚持王小波先生被过誉了,但包括《万》在内的被我拜读的多本小说都显示了王小波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的“好的文字”,请让我在这里随意翻开一页,摘录一下那些如诗的文字:“因为园里的花,她身体上曲线凸起之处总带有一抹紫色;在曲线凹下之处则反射出惨白的光……(P70L21)”,这段文字只是我随意翻开的一页上看到的一段,所以,小波先生的文字工地着实让我嫉妒。如果让我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来换取这功底的十之一,我也会迫不及待将所有珍惜之物奉献出来任君挑选的。那么,是什么让我对小波先生作品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好小说,而不是最好的小说之一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小波先生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在读同一部小说,不管是《黄金时代》、《红拂夜奔》还是这本《万寿寺》,情节变了,人名变了(当然总有王二),但男的不管是谁都像是王二,女的不管是谁都像是陈清扬。小波先生也许是想写一部王二的史诗,但显而易见让我很是困惑。还有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原因是小波门下走狗的吠叫了,用这个比喻丝毫没有贬低喜欢小波先生作品的狂热读者的意思,这是我出于一个自己也爱写些东西(自然是一塌糊涂)的舞文者的些许相轻。
作为小说新编中的一部,《万》要比《红拂夜奔》更加**一些,这体现在王二和薛嵩的交叉记忆上。一轮又一轮推翻之前的情节,初读的时候还是有些让人恼火,不过故事还算简单,只是计较一些细节。小波先生在这些细节上的轮回着实让我惊艳,文字透着一股节奏感,情节上也时不时出现让人忍不住笑出来的妙笔。第五章我是在地铁里读的,时不时绷住笑脸的窘迫样子勾起了坐在我旁边美女的兴趣,她瞟了几眼以后,怕是被满篇的老**小**吓到了,竟然趁着对面座位空着,避开了我去对面装睡了,也是读书的一大趣事,这位美女恐怕是一位“学院派”吧。
上一篇:菊与刀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死亡课》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