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10篇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是一本由张木生著作,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一):零星,武断,杂七杂八

  是看了说本书为推荐为今年十大好书才买的,刚看了一些,实在是很难读下去,此书不仅涉及文化观,还涉及历史,政治,制度甚至经济。

  作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和逻辑框架,只是象一位有一些经历和阅读经验的老革命,杂七杂八地把他想说的东西全倒出来,文中充斥了武断的定论,力图去找逻辑时,发现他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倒是对其中引用的李零的一些话比较感兴趣,有时间看看李零还是可以,这本书就算了。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二):“知青学术”的代表

  这书是“知青学术”的代表。

  特点:问题宏大,思路发散,情绪激动,语言不顺,逻辑不严,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

  至于书里的观点,“左派不用看,右派没法看”。

  但愿他不是某些人说的,六代领导集体的智囊。

  这书是“知青学术”的代表。

  特点:问题宏大,思路发散,情绪激动,语言不顺,逻辑不严,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

  至于书里的观点,“左派不用看,右派没法看”。

  但愿他不是某些人说的,六代领导集体的智囊。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三):军人的口吻,农民的思维!

  看了几页,尤其是序言和正文一对比后,就能轻易发现这本书的鲜明立场(尽管作者自嘲说左右都不讨好)。军人的口吻,充满了臆断,个人的感**彩特别浓厚,遣词造句没什么文采,基本上沿袭了党内整风文件的风格。

  另外,作者所理解的民主仍然是政治游戏式,而忽视了民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已经遍布世界,成为主流,动辄就视民主为西方的阴谋,是对外殖民的策略。从这一点看,就我个人而言,根本是无法交流的,因为民主观相差十万八千里。

  更重要的是,书中各种武断的结论俯拾即是,言必李零,仿佛李零就是圣人,就是上帝。当然,对于有着专制倾向的民主观的作者而言,这样的崇拜这样的盲目自大,是必然的。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四):后冷战思维的陈列馆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我读李零》,署名张木生,翻开一看,其实还有俩作者:刘源和李零。刘源为本书写了长达17页的序言;李零几乎出现在每一页里。本书就是张木生读李零著作的笔记。三人是老朋友,能谈得到一家去,观点难分彼此。李零藏着掖着的,张木生给拎出来了,然后刘源大声吼了一嗓子。

  张木生在自序里说:“我们这代人,在‘文革’中启蒙,在冷战中思考。”王小波笔下有一位青年,“在‘文革’中读了几本哲学书,就穿上了一件蓝布大褂,手里掂着红蓝铅笔,在屋里踱来踱去,看着墙上一幅世界地图,考虑起世界革命的战略问题了”(《理想国与哲人王》),过了三十多年,青年变老年,但热血依然沸腾,写了这部《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

  这青年(思想上还是青年)的思维,局部偶有可观之处,如批评五种社会形态之类,但大体不脱冷战时期的那一套,当然,时代有点变了,有一点小小调整,姑且名之为后冷战思维吧。

  什么叫冷战思维呢?丁学良先生最近在总结前苏联的覆灭时,用了个新词,政治极端主义,说的就是冷战思维:“放眼望去,到处看到的都是敌人,都是危险,都是阴谋,都是破坏。面对各种各样的敌人、阴谋、危险、破坏,你怎么办?那只能把所有能动员起来的资源,统统用来对付它们。”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的思路,像是小朋友玩的“找啊找,找朋友”的游戏,不过他是“找敌人”:先找出罪恶根源,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体系(具体到现在,就是美国)。有了这个根源,西方五百年来的历史就好解释了(就是“掠夺”两字),最近六七十年的历史也好解释了(极权主义都是被围剿而逼出的战时体制,恐怖主义,也是受围剿的反应),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都是骗人的,他们的民主是用来支持战争,用来杀人的,全球化的反恐反共战争不会停止,未来必有战争。战争是西方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才是硬道理。直到最后,喊出了“当之无愧!战争,荣为历史、文明、文化的里程碑!”的高强音。

上一篇:《我和你的笑忘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重回王道》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