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10篇(3)

  然而,50年代“一五计划”的良好势头为何未能延续?仅仅只是领袖的判断出现了问题?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建国初期,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工人农民需要通过生产来改善生活,资本家在战乱结束后能获得稳定收益,也愿意拿出部分利润分享给工人——总比被兵痞抢了去的好吧。于是,双方的矛盾被搁置,都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冲突,这一点,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建设有着类似之处。然而,时间一长,资本的逐利天性和权力的寻租本能相继迸发,权钱勾结几乎是一夜之间遍及中国——所以,“三反”之后又是“五反”,《论十大关系》之后又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即便如此,当时的工会和农会也未能和政府、资本家达成一个共识,反倒是官员纷纷因为腐败而落马,工会、农会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痛定思痛之后,出于“改造文化历史观”的需要,领袖提出了“狠斗私字一闪念”的道德高度,希望以“每日三省吾身”的方式,彻底革除掉私心杂念、封建陋习。而其结果,私心没有了,社会的发展也停滞了,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所以,新民主主义是历史的产物——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内也曾有人提出回到“一五”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方式,但小平同志却在反对极左的“两个凡是”和极右的“全盘西化”的同时,也没有单纯回到新民主主义的“一五”时期,而是坚持改革和创新,通过特区模式、引进外资、开放搞活等一系列新的政策使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想,关于“一五”和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过渡政策,他老人家是亲历亲为者,之所以不走老路,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不走老路,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我认同张木生先生所言,在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是当时最佳的选择,兼顾了当时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而目前中国的现状,则不是这四类人群的利益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当下的格局是跨国资本和垄断国企越来越强势、争夺越来越激烈的结果——外企垄断着信息、技术、资本,国企垄断着土地、资源、产业政策,随着被垄断的东西价格越来越高,劳动力的价值自然也就越来越低,物贵人贱、背景重于能力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也正是在这两大巨头的pk之下,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成为了弱势群体。中产阶层的停滞和瓦解,也都是在一线之间。而要破解这种经济上的“冷战”局面,仅仅依靠新民主主义的工会、农会显然不够,而需要超越前人的智慧,才能开创21世纪中国的“开元盛世”。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读后感(七):改造我们的逻辑修养

  转载自《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最近在多种报刊上,一再看到有学者提及张木生先生的新著《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我读李零》。 在书中,作者反复揣摩了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的著作,将他读李文时觉得“憋得慌的地方”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看到李零关于国家命运以及文化立场的思考,以此为基提出,“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作者自言“逢左必右,逢右必左,超越左右”,对“欧洲中心论”、“中华老大论”、“中国模式”等命题都有所反思与批判。

  该书于今年4月出版后,颇受关注。“最近几个月里,思想界的讨论都是围绕这本书而起的。” 尤其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回到新民主主义”观点,一时成为思想界争论的焦点,刘源、吴思、杨帆、萧功秦等都曾对此发言,进行论争。甚至有论者认为,该书所凸显的思潮走向很可能影响中国未来的改革走向,不可忽视,云云。

  这些颇为高调的推崇,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但展读不过数页,却大失所望。暂不论作者对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诊断是否准确,也不论其开出的“新民主主义观”的药方是否可行。仅就《改》的行文逻辑来说,就毛病多多:前后矛盾、以偏概全、浮泛空论等等举不胜举,再加上诸多枉顾常识的判断,令人几有不忍卒读之感。现举数例如下:

  “在欧美,除了少数汉学家,其他各种学家都不了解中国”(第9页)“另外有一个值得反省的历史,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是怎么出现的?许多人都很关心,现有的书都是欧洲中心论的成说,观察的正确与否,决定性的还是文化立场。”(第14页)。“其实西方的现代民主制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制度一点关系都没有,人种不是那个人种,文明不是那个文明”(第145页)“专制与民主都有相通性,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150页)

上一篇:《我和你的笑忘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重回王道》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