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人读后感10篇(3)

  读李怀宇先生的《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后,一问一答里,收获不小。

  一来确实羡慕李怀宇,有机会采访到余光中、白先勇、南方朔等十六位台湾文化名家,名家面前做回学生,进而坐而论道,真乃人生一大幸事。毕竟,不是谁都有这个机缘,可与诸位先生*面谈,完了还能一起喝个茶吃个饭,还多数是老先生们请客。此等际遇,怎能不引人羡慕!

  二来倒真同情李怀宇,访问这个活本就不好干,何况访问的还是文化大家,就更难出彩,基本上等于架在炭火上烤。这些人物,个个都是术有专攻的高手!想要与他们聊*、聊透彻,聊出个子丑寅卯来,没有相当的底子还真没法弄。不然,就只能在外围打圈圈,说说文化八卦,扯扯人际掌故,浅尝辄止,蜻蜓点下水,再又滑过去。这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访谈从相互对话的角度上而言,基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尤其是以一敌八式的遍访,无关深度。

  李怀宇是资深媒体人,访问过不少前辈知识人,曾著有《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颇有影响,自称是一个对“冷的历史”感兴趣的新闻人。媒体人的访问,热情不缺,但有泛泛而谈的习惯,专业性的*对话偏少,多停留于表面。就像李怀宇所说“从不奢望通过对话进入每一位受访者的历史世界,只想在笑谈之中,聆听人生风云,碰撞智慧火花了”,况且书中的十六位知识人,分布不同领域,有诗人、小说家、政论家,也有历史学家、思想家和出版家,都卓有成就。若要谈起专业来,恐怕连发问都困难,更别说*对话。正如张无忌光明顶上独挑六大门派,靠的可是护体神功,哪像这书不过一个说着,一个听着罢了。

  于是乎,这注定是一本无法*的作品,只能聊聊八卦和其他,比如求学经历、交友际遇、当下关怀等。然每到关键时刻便切换话题,比如白先勇先生谈到,五四文学传统对他影响不大,他认为五四传统是我们几千人文化传统叉出去的一个支路,接轨大传统这条路是正轨。此观点很有价值,可惜没*下去。白又认为,巴金不如沈从文,李怀玉也没有追问原因。这样的烂尾楼问题书中有不少。与陈弱水谈到陈寅恪的唐代史研究,发问者显然对此了解极少,几乎对不上话。访问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韦政通,连先生的专业研究,尤其是他得意的伦理思想,提都没怎么提,净问些个台湾民主、国学热等等大路问题。

  更为可惜的,在痖弦提出文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左派”时,南方朔提出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嘴上挂个民主,而是要实事求是、要求知识很广泛等观点时,访问者都没能乘机追问,此类关乎公共知识分子的话题均无下文。在公知们晃悠的今日,说说两岸对此的不同认识,绝对有助于促进双方交流,更有助于认清某些伪公知的面目,可遗憾的是偏偏不去*,*拨得我是抓耳挠腮。我都怀疑是不是被出版社的编辑阿姨和叔叔动了切割手术,或是抽去了脂也未可知。要真是如此,编辑该死。

  李怀宇的寻找,与其说是留住文化的脉,不如说是一次个人的文化明星还愿。文化人的八卦和掌故,记录在案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娱乐明星的八卦和绯闻,流传再广,即便能入娱乐史,也不过边角料。比如吃饭这事儿,在书里就成了文化小贴士。再比如余英时先生,在书里成了超级大龙套,逮谁都问下余先生,堪称一个文化教父,门徒众多。虽说先生是挺牛,滋养了许多人,但犯不着提那么多回吧,弄成一副知恩图报怀念再加想念的样子,再说徒弟都不如师,那是为师的不是喽,就没有选出一块超凡绝伦的大才来。

  要说文化隔膜,我倒觉得相对于大陆人的开放态度、求知欲望和对台湾文化历史现状的了解,都大大地超过了台湾。单说这十六位先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对大陆文化状况普遍比较陌生,缺乏独见,就像余光中先生说起大陆散文,也就是余秋雨、张中行等寥寥几位。这些年大陆时兴的台湾文化热,更别说白先勇、余光中等老先生,就是朱氏姐妹、张大春、骆以军等台湾中生代也悉数引进,并加以礼拜。而台湾对大陆的知识人显然还有着遮遮掩掩的介怀,甚至偏见和误解。

  这类书没法简单说好还是坏,得看读者想要读什么。如果对文化人间的交往掌故感兴趣,此书算是了解台湾文化人的入门读物。如果想*触**大家,想体味其思维风暴,观其观念交锋,不如直接找受访人的作品来读,更为快捷和准确。它就是一个媒体人眼中的台湾知识人群的印象,不过是以谈话的方式呈现。

上一篇:《我读天下无字书》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犹太人与犹太教》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