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天下无字书》经典读后感10篇(4)

  看过丁先生的文字后,读者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受媒体和公众欢迎。他健谈、会谈,也愿意谈。所以他能一语中的,把微观的市场行为提纲挈领为宏观的金融暗流,把佶屈聱牙的术语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特别难得的,他还是一位把中文字热爱到不行的学者。当年在英语环境里咬牙苦读,既要过语言关、又要过课业关,但是仍坚持在一天中拿出半小时写一写中文。只因陶醉于中文写作的美感,那种调配语言的流畅自如……就这样他一直身体力行地贯彻中文写作至今,出版的中文和英文专业书一样多;而在专业之外,为宣传理想教育、普及社会新知,他还撰写了不少中文著作,如《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不敢恭维——游学世界看中国》等等。

  综观丁学良的一生,或许更能读懂这本《我读天下无字书》。书中他逐一回忆了和各位恩师的交往历程,在留学中的酸甜苦辣,游走世界各地的见闻感悟,其实都在谆谆教诲年轻的朋友,如何建设一个合理、优秀的知识体系,如何寻找恰当的角度看世界、观天下。而这些愿望,都来源于他亲身感受到的那些大师,那些当年不分国别、不计得失教导他的教授专家,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愿意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所学所得无私地传授给后辈。

  正如书中所说:“他(贝尔先生)最早使我领悟到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大学之蕴涵,即大师和大学的不可分割性”。欲成大师,先成大学;欲得大学,则先要有天地无私的境界,和悲天悯人的胸怀。在这本书里,读者就能体会到一位大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智慧和眼界。

  看丁学良的书,真让人心旷神怡,不止是为他笔下的异域风光,更为他一腔浓郁的现世情怀。他是那样地赞美良好的学术环境、博学多才的师长同侪,使读者恨不能立即融入到他的世界中去领会一下。而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精神力量,以及对人类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对人类未来的蓬勃希望,使我们看到一位学者对这世界的爱——那真不是一点小爱,而是对这整个人类的博爱的体现,是使我们的世界不崩溃、理想不枯萎的心灵之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精彩看点:

  1、 读“天下”这本无字的大书,无始亦无终,无边又无际。是用大脑读,更是用灵魂读。

  2、 在培养研究生为主的第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里,同一学科的训练大纲都有一些基本的相似点。以哈佛大学社会学的博士训练大纲为例:

  第一关是需要修12门半学年的课,8门本系,4门外系。这意味着入学后的至少头两年100%的时间都被课程占据了;

  第二关是资格论文,第二学年结束时交3篇,以证明基本掌握了该领域研究和分析的思路和方向;

  第三关是博士“资格大考”,通常在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初举行。对选定的两个分支领域选书重点阅读,并各写一篇三四十页的“陈述”,以证明对构成该领域实质的那些成就和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立的见解,对今后的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的突破口有明确的设想。特别的,还要提交一门课程的教学纲要,假设自己在大学开这门课应做哪些工作,以培养作为高级教学人员的能力。只有两篇长文和纲要够格,才可以口试,以争取到“博士候选人”资格。

  之后就是博士阶段的鬼门关:“资格大考”。只有考试通过,才有资格做博士论文。

  如果以上难关统统生存下来,才进入第四关,写作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型人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3、 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全美乃至世界一流的学院,与国内大量挂着“大学”牌子、实为单一专科或者单一学系的学校何止天差地别!最简单的一点,哈佛的一年级本科新生是唯一被允许、也是必须住在校内的学生,并且被安排在校长办公室附近——马萨诸塞楼只有一层是校长办公室,其它则都是新生宿舍。学校是把他们当成自家最小的孩子,放在最宝贝的地方,天天可以和校长见面。反观国内的许多大学,倒是把一年级新生“放逐”到近郊、外地的分校区,此政策的居心即可见一斑!

  4、 身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丁学良又走过了出国留学、世界游学的轨迹,直至定点在香港这个中国“孤城”。他对中国的认识,也算跨越了多个角度。例如他就指出中国是一个不断毁掉自己历史的国家:美国从来不敢吹嘘自己历史悠久,但却把自己的文明的每一个时段都保存得很好;中国成天赞叹自己的三千年、五千年文明,却不放过任何一点稍微有年份的东西:建筑、道路、树木、文化遗产……别说上千年前的古迹,就是前三四十年的遗迹都在大片大片地消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上一篇:青木和子的唯美刺绣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知识人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