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精选10篇(3)

  不用担心书本里的物理知识看得我们头晕脑涨,作为一本科普性的读物,本书提及的专业术语不算多。作者罗伯特·兰扎和鲍勃·伯曼将复杂的科学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内容,循循善诱,让我们更易吸收他们要表达的的观点。而且每一个篇章的字数合理,不会长篇大论,恰如其分地把控好我们看书的时间,该收尾则收。而且,每过两至三章,作者则会对前面的章节进行一个小结,也就是得出“生物中心主义”这个观点的原理。多少有点像教科书,但不用担心它会死板。

  翻着一页一页,我会不自觉地思考起小时候会问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颜色?在学习了光线与色彩的原理后,我更加好奇了。为什么桌子或者杯子特定地反射出这种颜色呢?这个世界真的存在颜色吗?会不会其实所有的东西都都是同一个颜色?猫,狗,蝴蝶,它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的不同,那我们凭什么认定自己所谓的颜色是真实的呢?

  或许,有一种飘渺的幻觉麻痹了我们所有人。

  也有可能,这是因为我们都存在某一个人的大脑里(凉宫春日吗?),所以我们看见的实体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我们都是某个人身体内的分子,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既然我们能够存在一个人意识当中,那么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世界的主宰。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是由分子组成的,我们可以是一个世界的分子,也可以是被分子组成的世界。

  这会不会就是宇宙的真正面目呢?无穷无尽,永远膨胀。唯有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

  本书为了一步一步证实自己“生物中心主义”的观点,还探讨了 许多有趣的话题,如对存在和意识这个基本问题的解答,对死亡这个古老问题的探讨等等,而我只是说了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而已。

  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什么,还是自己清楚。当我读完这本读物后,我甚至在想我笔下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如同身处《盗梦空间》的梦中世界,我对自己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像是《无姓之人》中倾听无姓老人的记者,我想问问自己是真实的吗?不管如何,不管意识或存在的先后,不管究竟什么是时间,不管死去的我是否真的死去,不管粒子原子神经蛋白。一个世界正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尽情发挥想象吧。

  《生物中心主义》读后感(八):观测与现实

  先要说一句,老外的语言表达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本书的可读性或阅读乐趣不高。

  电和磁都有不可见性,所谓感受到外在,不过是电磁波的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之间的长度正好对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产生刺激,这个刺激抵达头后部的脑枕叶上,又有一个神经元复合级联与正在到来的刺激发生激化,我们才有主观上的感觉所谓“外界”的地方出现了黄色亮光。问题关键是,“身体之外”不存在一个黄色亮光的,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体验,充其量只存在一种不可见的电磁脉冲。触**也一样,不过是脑子里的一种感觉,触**的压力不是因为接触而起,是因为电荷互斥,让你不能再向深处触**,否则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穿过一个物体。

  所以,

  生物中心主义第一原理:我们感觉到的真实是与我们意识有关的过程。

  生物中心主义第二原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难解难分的。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能**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推出来的。)

  因为EPR佯谬,不知粒子到底是真的在空间上**了,还是压根就没**。外界或者宇宙不是我们眼睛中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也许粒子都相互纠缠着。

  因为测不准原理,还有波粒二象性,所以物体的表现都只是以概率存在,所以微小物体在波函数塌缩之前,是不会在特定的地方呈现或移动的。量子的波动就是概率的波动,不是物质的波动。概念的波动不是别的,正是一个可能的结果。约翰·惠勒说:“在现象得到观测之前,现象就不是真正的现象。”对于微小的粒子来说,如果没有观测它们,就不能认为它们真的存在——在持续时间中不真正存在,或在空间位置上不真正存在。

  于是,哥本哈根解释宣布:在实施一项观测之前,一个亚原子粒子并不真的存在于一个确定的地方,也没有实际上的运动。

  没有什么是真实的,除非它被感知到。

  所以,

上一篇:激变良民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凉宫春日的惊愕(后)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