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不想讨论太多。
加缪认为西绪福斯是幸福的,因为征服山巅的过程就是对生命的最佳礼赞。但是,这难道不是对终极意义的简单敷衍吗?
当然,更积极一点的话,我们也应该反过来问一下,如果生命真的如此庸碌、无聊且没有希望,那么,西绪福斯,你为什么不去死?
2014.10.9
《西绪福斯神话》读后感(五):月中有桂树
(重读《西西弗斯神话》之后的一些随想)
温柔的明月光只照在有情人的心口。
一、阿波罗的命运(阿波罗与达芙涅,贝尼尼,1623)十七世纪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的雕塑作品《阿波罗与达芙涅》现藏于罗马的博盖塞美术馆。开始创作这尊雕塑的贝尼尼刚刚满二十四岁,十六岁就创作了《殉难的圣劳伦斯》的他可谓少年天才。少年才子的多情体现在雕塑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蓬勃的**,这是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之一,创作早期的贝尼尼也由此将巴洛克风格推向了巅峰。
惊叹于雕塑的动态之美的同时,我们需要回溯到故事本身来追问,阿波罗对达芙涅的情感可是出于**吗?
《阿波罗与达芙涅》的主题取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故事讲述了阿波罗蔑视小爱神丘比特而受到了丘比特的诅咒,阿波罗感觉到爱情在心中不可遏制,而达芙涅却拒斥爱情。阿波罗对达芙涅展开追求,两人你逃我追,就在阿波罗即将追上达芙涅的时候,达芙涅化身成为一株月桂树。之后,阿波罗依旧爱恋着达芙涅,长久的陪伴在月桂树旁。给月桂树达芙涅——他深爱的人——他能给的一切。
阿波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面对那明知没有结局的爱,他却仍然义无反顾。让代表理性的阿波罗陷入狄奥尼索斯般的迷狂的,不是达芙涅的美貌,也不是青年阿波罗过剩的“力比多”,而是丘比特的爱情之箭。
爱和欲总是交缠在一起,没有欲哪里会有爱呢?设想如果阿波罗满怀欲望地追逐达芙涅,当达芙涅化身为月桂树之后,阿波罗怎能对一棵树依然长久怀有欲望呢?“爱”在希腊语中有几种表达,[philia]、[eros]、[agape]、[storge]和[xenia]。丘比特所代表的就是爱欲,即[eros],指追求感官的享受与拥有,没有爱欲,阿波罗不会对达芙涅展开追求。而[eros]到了阿波罗身上,则转化成为了[agape]或者[philia],是指精神上的或对他人的忠诚与补益之爱。
阿波罗对达芙涅的爱是一种执念,就像《红楼梦》作者自云“使闺阁昭传,悦世之目”,就像浮士德在幻境中恍惚看见格蕾辛,就像唐璜耽于与女人们无休无止的爱情,就像《重庆森林》中何志武吃完了三十罐五月一日到期的凤梨罐头。那种义无反顾,无药可救的执念。
(《重庆森林》)在桂树下倚靠的阿波罗是幸福的。黑塞说:“如果梦是你的命运,你就应该为它尽忠守节。”情人们喜欢讲命中注定,太阳注定追不到月亮,可太阳仍在执着地东升西落,追赶着月的光芒。因为月光曾给阿波罗留下过温柔的记忆。
二、“吴质不眠”(吴刚伐桂)“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河西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酉阳杂俎·天咫》
爱情在绝对理性的人看来是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生活也是如此。
荒诞感如加缪所说是现代的产物,当人被抽离于时间之外,或者对于未来失去了他所期望的意义,这时候,人对生活厌倦感与虚无感就开始了。作为现代精神的开端,笛卡尔说:“我思即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当人开始怀疑他的生活的时候,他身后的布景就倒塌了。当演员不再融入他周遭的场景时,他也就不再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神经紊乱的病人。
生活是不易的。
不爱睡觉而选择修仙的吴刚,被天神罚去砍那伐也伐不倒的月桂树,这就是他的命运和他全部的生活。长生不死的他一次一次的砍伐那棵长生不死的树,无数次挥动板斧的他可曾想过将那斧刃砍向自己?
许多人自杀了,他们觉得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总是千篇一律,不仅食之无味而且让人失望。人是活在自己对未来的筹划当中的,因往事或愧疚或恼怒而自杀的人,其原因也在于考虑到他的将来,未来是空的,是难以承受的。
比起怕死,自杀的人似乎显得勇敢,实质上却是软弱;贪生的人反倒是热爱生活的勇者。“某种意义上,自杀就以为着招供,招供他已被生活所超越或者他并不理解生活。”吴刚是清醒且理解生活的,如果他放下手中的板斧,或放下生命,那他就输了。荒诞生活的意义在于抗争,或者,对于命运的担当。他每一次的砍伐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可对吴刚而言,那就是让他得以面对生活的全部原因。
上一篇:算法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激变良民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