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的演变呢?陈恭禄认为原因有:“中国对外本于固有之思想,应付新环境之问题,徒供外人之口实,造成现实国际间之局势;内则政治上积弊深固,改革都为名辞,形式上之更改,政府反为虐民榨取之机关。民间生产事业向不发达,人民多度牛马生活,而士大夫往往运用其弱点,瘠人以自奉。要而言之,国内问题已由于生产事业之不发达,人浮于事,钻营奔走,无所不用其极。一则知识浅陋,无由认识新时代之问题,而有彻底之改革”[][31]。陈恭禄在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不成功的原因时,多次提及士大夫的盲目排外和唱高调。在他看来,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士大夫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士大夫在中国社会中,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起前导作用,但“中国自订《南京条约》以来……于此50来年之中,士大夫尚未彻底觉悟,多恃夷夏之说,严防外人,从不虚心考究西方之政治制度、社会情形、经济状况,而比较其与中国之异同之点,审查其利弊,以便施行改革,平日讲求八股小楷,茫然不知当时之务,仍信中国固有之政教,远非外国之能及,乃为中国贫弱、外交失败之一主因”,“当斯时也士大夫之胸襟偏狭,对外知识之幼稚,而古今形势不同,环境大异,非其所能了解,遇有中外交涉,本于攘斥夷狄之思想,从不访知我国之实力,高倡战议,失败屈辱之后,仍不觉悟,虚骄如前,列强乘期战胜,多所要求,中国损失,一次过于一次”[][32]。批评士大夫唱高调,在书中多次提到:“好作大言,攻击他人,其言类多不负责任之高调,未尝亲临其境,不知当局者所处之地位,感受之困难,解决方法决定之经过,所根据之材料,常非确定之报告,以之理论,则远去事实……吾人应有之态度,则当平心静气,审查事实,辨其利害,以求有所补救。所可痛心者,士大夫猎取高名,图以意气用事,逞其私见,而反有害于国也。每于外交严重之时,不问国中军队之战斗力,不明强敌之海陆军,嚣然一辞,主持战议,乃多造成大祸”[][33]。
陈恭禄对士大夫虚骄误国的批判,这种做法自清末就不断有人提出过。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批评成为主流知识分子的共鸣。胡适、蒋廷黻等人在《独立评论》杂志上多次撰文,反对在对日本问题上唱高调,主张利用国际舞台缓和中日矛盾,在国际生活中寻求出路。陈恭禄也持这种看法,他认为:“中日战斗力相较,中国实难战胜,此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绝非一人之事之咎”[][34]。这种观点也影响他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他认为琦善与英国签定条约“其见解高于时人,且迫于形势固无奈何”;郭嵩焘在英法联军侵华时,主张议和,“其见解远出于时人之上”;甲午之战,“李鸿章之主和原为国家利益”;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时,袁世凯“衡其轻重利害,决定大计,终乃迫而屈辱,签定条约,何可原非?”[][35]。陈恭禄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中国近代走向的认识。他认为近代中国只有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利用一切和平时机,谋发展,才是中国富强之道。为此,就必须尽量避免战争,利用国际关系,去赢得和平,在国际生活中,谋求中国的出路,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成功演变。
陈恭禄对近代中国基本走向的把握,影响了他对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鸦片战争 陈恭禄认为鸦片战争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社会与以前大不相同,因此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国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36]。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37]。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他认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只是由于中国上下不觉悟,不幸“荒谬、刚愎之思想依然存在,华人不知外国情状,妄自尊大之成见,毫未出去”[][38],致使内政与战前没有什么实质改变,外交上也丧失了主动时机,给外国人留下口实,使中国的外交形势越来越险恶。
上一篇:早安,甜心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遇见天天微笑的自己》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