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篇(11)

  农民运动 陈恭禄具有很强的社会精英意识,虽然他也同情农民的悲惨生活,却看不起民众,在书中他多次称民众为愚民,说“愚蠢者原无判断之知识,比较之能力,而为风俗、礼教所束缚”[][39]。他称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广东三元里之聚众,后经文人之浮夸,流传民间,使人信民力可恃”[][40]。在他眼里,农民无知无识,不可能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中扮演积极角色,因此他对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都是持否定态度。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他认为爆发的原因:一是由于清廷政治之腐败,外交之失策;二是由于人口增加,民众生计困难;三是由于会匪之不安。他称太平军初期的参加人员“多为民不畏死之无赖,铤而走险之贫民,乘势附从之会匪”。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一方面含有古代寓兵于农之意,一方面则本于孟子所言之井田”,所以,过于理想难以实现,“其难于实现之原因,则为中国耕种之地属于农民,其田多或不足20亩,大地主之田则多受之于勤俭耐劳之父祖。政府收为国有,给予代价,则时无法偿还,多而取之则非事理评,分受田地之先,对于国内田亩、人口,须有精确之统计,而时实不可得”。敬拜上帝对于中国文化“摧残破坏,不遗余力”,所以他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攻扰17省,历时17年,始行消灭,“除人民流离、死亡而外,别无有意识之结果”[][41]。对于义和团更是大加否定,他认为义和团运动“始于愚蠢暴民之活动……造成于顽固雪耻之大臣。其人不知国际上形势,缺少辨别是非利害之能力,恨恶外,而力无如之何,仇视外人之心理,蕴郁日深,其报复之心愈毒”,由于义和团“心中存有恨恶之成见,而于不知不觉之中,袒护匪徒,甚至欲借其力,以杀外人汉奸,雪国耻,才造成战端”。所以他认为“义民不过动于情感,或唯利是图之愚民尔”,所以失败是固在料中,惜“中国于兵败屈服之际,而朝廷尚未彻底觉悟”[][42]。他对主张镇压义和团的人,例如:荣禄,称之为“于此残忍仇杀暴民专制之中,勇敢直言生死于度外者”[][43]。

  晚清改革 对于晚清的内政改革,陈恭禄用了两章进行论述。总体来说,评价不高。他探讨了晚清新政收效甚低的原因,用来供后人借鉴。关于洋务运动,他认为本来在大乱之后,“正宜研究外国政治之情形,海陆军之实力,工商业之进步而可有所比较,取其所长,矫正固有之弱点。不幸朝廷上无富于经验刚毅果决之皇帝,强有力之政府,而能有所改革与建设也”,加之朝臣普遍识见浅陋,备员充位,对于军国大计,一无建树,唯求维持现状,间或有一两个有远见明了外情之臣,如李鸿章之辈,却又碍于言官之诋毁而无所作为;在外交上,由于皇帝“怀疑列强之心理,迄未改变,亲王大臣时以复仇为言,总署对于外使之要求,非万不得已,不肯让步。其已允许者,仍欲让步”。因此,对外交涉屡屡失败,所以他总结这一时期政治:“自内乱平后,藩属次第丧失,列强在华之力渐盛,朝廷初以中兴为言,后则淡视遭遇之事变,仍无改革。其所谓明知洋务之大臣,深信中国政教,远非西人之所能及。学其机械足矣。其顽固者且斥其用夷变夏。人民于离乱之后,其视政府毫无密切之关系,一如昔日。政府于祸患之先,从未事前预防,而能有所整理,人民深受痛苦之时,始乃救济,人民受其实惠者常少。朝臣且不知祸乱之主因也。国中祸乱之起,要以人口繁多,生计困难,秘密社会之横行无忌所致”[][44]。对于庚子事变后的清末新政,他认为“初与期内,政府采行改革之计划,虽或令人失望,而固视前大有进步,改革范围且太广大,绝非一二年内所能成功,惜其为时太晚,觉悟太迟”[][45]。尽管他对晚清新政评价不高,但因为它顺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陈恭禄仍然给予高度重视。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对近代中国的两次资产阶级政治活动,陈恭禄在书中用了三个章节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关于戊戌变法,“受外患之刺激而成,酝酿已久,其倡言者多为国内之觉悟优秀分子,而欲富强中国者”;变法改革的举措,“均切中国之利弊,多为国内急切需要”,但“康梁诸人皆为文人,偏于理想,或不明了其时之政治时状,求治太急”,导致失败,但在变法失败后,“英使窦尔纳救康有为脱险,粤商发电道谢,经元善等谋救圣躬,足以代表觉悟绅商之意见”[][46]。由于清政府镇压了参加变法之士,致使变法之人或死或逃或隐居山林,“其人类多忠勇之士,竟不能服务于本国,而实政治上重大之损失”,“变法乃清季之曙光,不幸摧残夭折,此清室所以灭亡也”[][47]。关于辛亥革命,他认为革命的爆发是由于清政府政治上腐败,青年志士“以为中国于数败之后,国事危急,而政府之腐败如故,尚无领袖指导之人才,又不肯根本着手,切实改革”。所以,决定推翻清政府。1911年,在铁路风潮中,清政府独断专行“终乃造成革命成功之机会”。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又“无一定坚决之方略”,全受环境之支配,终致灭亡。“革命成功之速,由于酝酿已久,清廷不能及早改革,以餍士大夫望治之心”。但是,革命虽然以改革政治为目的,“所可惜者重要问题之解决本于妥协调停免事之思想,袁世凯之赞同革命,动于权力自私之心理,其北洋军队依然存在,段祺瑞掌握军权,承奉其意,是虎而翼也,封建思想迄未铲除,袁氏成功,出于诡谋阴计,政治道德之卑劣,影响于国家者甚巨。民国以来,国内仍少光明正大之政治家,此纷扰尚未终止原因之一也,尤有进者,革命共和本为政治上名辞,其真价值在其代表实际,以及人民所想之幸福为断”,“破坏原为革命过程中不可避免之事。其价值则在事后之建设,否则可谓失败”[][48]。辛亥革命之所以“尚未有著成效者,主要原因只用二。一,专制之毒太深,国人初未努力,利用事机监督政府;二,共和仿自外国,人民多不了解,不知切实运用之方法,政客军阀反而借以号召”,所以“清帝逊位而后政治上之问题益多,迄今盖试验期类也”[][49]。陈恭禄对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非常同情,但又感叹没有结果。

上一篇:早安,甜心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遇见天天微笑的自己》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