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与疆域读后感10篇(5)

  维勒贝克曾抱怨批评家过于关注他书中的理论,对书里的角色漫不经心。他喜欢与普通读者形成共鸣。他写的是那些紧贴时代的角色,并开创此种角色与当代人互动的故事模式。本书主角杰德•马丁就是读者最常见的喜爱摄影和绘画文艺宅男,其成功的道路也是文艺宅男们实现理想的模式:一个通过奋斗,最后成功的自由职业者,其成功之后过上天堂般的独身生活:居住在无人打扰的乡间大宅,工作就是观察和继续拍摄大自然。

  书里所有次要角色都让人感兴趣,比如对美食富有见地的同性恋男厨;对杰德•马丁的成功在发挥极大作用的女新闻官;精明的画廊老板;心事重重的刑事警察,杰德做建筑师的父亲,甚至是那个杀掉维勒贝克的变态盗贼。通过他们,维勒贝克对现代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特种职业进行解密式的描述,就像一本职业指南,包括主角马丁表面上看是艺术家,其实也是个职业美术家。

  这本书从09年之后(贝格伯德已获雷诺多文学奖)写起,一直写到主角杰德•马丁去世,按推算的话应该是2035年之后的事。也就是说它有未来幻想色彩,但它描述的不是科技的未来而是商业的未来,一种不可避免的衰败,因此我们可以称此书为商业幻想小说。本书获2010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法国文学奖历来商业气息浓厚,维勒贝克得遂心意,获得文学和商业的双羸。

  获奖之后的维勒贝克十分高兴,在庆祝酒会上,他说:“我很高兴……人们经常批评我穿的派克大衣,但在风雨天里,它毕竟很有用。我想,假如我不拿这个奖,在法国恐怕会有一种紧张,这谁都不希望看到。我们国家不需要它……必须成就维勒贝克的龚古尔奖,现在此事既然已成,那我就很高兴能置身于你们这些爱我的朋友中。”此时的骄傲和自恋与书里那个握着酒瓶呜哑哭泣的颓废形象判若两人,龚古尔奖使他扬眉吐气了。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十):植物的欲望(孔亚雷/文)

  刊于2012-4-23 上海壹周

  植物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而我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老子、禅宗和维特根斯坦——得知,没有欲望比有欲望更强大、更持久,甚至,更有生命力。

  但这次,向我们重申这一论点的,是法国文坛的坏小子,米歇尔·维勒贝克。在他的最新作品、获得2010年龚古尔奖的长篇小说《地图与疆域》的结尾,主人公杰德·马丁,一位知名艺术家,将他生命的最后15年都献给了一部过于富有象征意味(以致于显得有点肤浅)的综合视频作品,其主要内容是一些“催眠般的长镜头,工业品似乎溺水于其中,逐渐地被不断增长的植物层面所淹没……同时,它们的表面渐渐风化,显露出微处理器、电池和内存条卡”。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多年前在德国鲁尔区的一次旅行。他惊讶地发现,当地那些废弃的旧冶金工厂,仅仅过了一个世纪,就已经完全被茂密的丛林所覆盖、所埋葬。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植物的最终胜利是彻底的。

  但就维勒贝克来说,他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动物,而不是植物。他是一头闯入法国文学宫殿的野兽,或者歹徒。而他的武器非常简单,极其古老,并且充满了动物本能:那就是性。

  使维勒贝克获得国际声誉的,是他出版于1998年(那年他40岁)的第二部小说《基本粒子》。在我看来,它依然是维勒贝克迄今为止最好、最强有力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米歇尔和布鲁诺,前者是一名清心寡欲、几乎与世隔绝的科学家,后者则是一个信奉性解放(并身体力行)的浪荡子,故事以他们各自的叙述为线索平行推进。在这里,维勒贝克为我们贡献了文学史上——至少在我看来——最杰出的性描写之一。(遗憾的是,海天出版社的译本基本都将其变成了省略号,你只能读原版、英文版,或者等待新的中译本。)没有比喻。没有渲染。没有特写。没有任何扭捏和迂回。只有一种完全客观、中性、直接的描述。就像一份汽车驾驶说明书。它缺乏感情到了如此地步,以致于有时会让你产生强烈的感情(用《纽约客》书评家詹姆斯·伍德的话说,一种“近乎高贵的伤感”)。这也是把它和真正的色情小说区**来的重要(或许也是惟一)标准:后者会让你坚硬或者潮湿,让你始终处于一种**之前的前戏状态;而维勒贝克会把你带到**之后,让你疲软、失落,甚至——忧伤。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除了他的说明书式笔法,还因为那些维勒贝克式的性场景,似乎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当中。

上一篇:《人生不相见》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早安,甜心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