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的老爸甚至在得了直肠癌之后一心追求安乐死,对于马丁老妈何以自杀,他老爸也是语焉不详,感觉似乎也是轻易放弃一样。不过马丁对老爸的一心求死跟他老爸对老妈的一心求死的痛恨有着很类似的地方—他追到瑞士安乐死团体,狠揍了那个团体的成员。虽然那个组织成员的官僚主义腔调让人讨厌,但显然马丁是借题发挥,**对老爸的怨恨。维勒贝克作为作者,对于小说里的维勒贝克被肢解成碎块也语气平淡,全书对于死亡是一种淡然超脱的态度。
我觉得这像是一种文化走过极其绚烂阶段之后的时期,好像花开极盛之后,打蔫儿的花瓣。法国最赚钱的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而工业已经消失,农业也随着人口减少和迁移在渐渐消失。一方面是马丁这样的富豪买下大量的土地任其闲置,旅游业同时大量圈地,另一方面农业人口随着生育率降低和迁移越来越少。当然,专门卖“法国”这个招牌得到的钱足以支撑社会运转无碍。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将来也会变成那样吗?可以有其他选择吗?那样好不好呢?还真不知道。作者维勒贝克只是精准地描写了这样的社会。
《地图与疆域》读后感(九):艺术,商业
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了一本将自己“分尸”的书。书中的他既不是主角,也不是叙述者,只是一个名人,一个怀旧的犬儒主义者,而且正处在精神不振的状态,隐居在爱尔兰某地。因为主角杰德•马丁为他画的一幅价值90万欧元的画像惨遭虐杀。
现实中的维勒贝克喜欢挑衅,口无遮拦,支持卖淫合法化,而且就伊斯兰教发表过惊世骇俗的言论,加在他头上的恶名包括“玩世不恭、虚无主义、种族主义、厌女症、文坛坏小子”,等等。有一次记者问他哪来的勇气发表那些过激的话。他说:“很容易,只要假想自己已死就行了。”
书中的名人除了作者自己之外,还有09年雷诺多文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贝格伯德(他的《一部法国小说》中译本与本书在同一译丛);以及法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让-皮埃尔•佩尔诺,全球轮胎科技领先的米其林公司管理者。《地图和疆域》书名中的地图也指米其林公司发行的旅游地图,此地图带有详细的餐饮住宿指南,是一种强大的商业营销产品。
本书中维勒贝克把自己杀掉的一幕略为“滑稽”:杀手将他的脑袋和狗的脑袋一起割下,并且整齐地摆放在长沙发上,四目相对。当警察发现他时,苍蝇已在其尸体内大量繁殖,“臭气十分熏人”。盗贼的行为很有讽刺性——为动取肖像不惜杀掉真人——但这并非本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艺术家的成功,即艺术和商业上的双成功,它意味着艺术家作品的价格能无限攀升。这似乎揭示出艺术的新时代特征:中世纪对艺术施加的强烈影响的宗教,现已被商业所代替。或者说,商业已成为现代最大的宗教,拥有自己的神学体系,和新神职人员,比如广告人、推销员、新闻官和执行经理。
小说的主人公杰德•马丁既是摄影家,又是画家。从书里的描绘看,他有一定的艺术才华,勤奋务实,但为人木讷,不擅交际;直觉不敏锐,处世不圆滑;连一次像样的爱情都不愿坚持;有耐心无野心,个性暗淡。他艺术上的成功在于创新,商业上的成功来自于机遇。总之很难把他与现代社会中定义的成功人士等同起来。他日复一日地积累出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品序列,终究一炮而红。他不是以其单幅作品中独特的、卓尔不凡的美取胜,而是以系列作品的风格统一、规模够大才显示价值……
当然,杰德•马丁的作品的确具有商业价值。首先系列作品最适合大型展览,或者超级博览会的需求;其次其单一的主题更容易理解,更便于走向公众;最后系列作品在收藏方面更有气势,也容易打动收藏家的搜集欲望,等等。总之系列性作品在美学上与商业社会不断膨胀的野心非常契合,这确实蕴含着在商业社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不过,这种艺术品商业模式将使艺术变成工业一部分,规模化的生产之后是盲目求新,维勒贝克在书中借机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对新产品的苛求心理,工业家不断抛弃那些精美的、耐用的、成熟的产品,而制造出花样翻新、功能过剩、工艺上并无改善的产品。这种舍本求末的运作理念最终将导至工业的衰亡,消费者不是上帝,而是傀儡。
上一篇:《人生不相见》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早安,甜心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