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读后感10篇(4)

  预知死亡纪事,完全可以认为是作者对死亡的独家解读,很深刻,作为分享式的散文随笔读不错,死亡是一种美,我愈发“期待”我的死亡了,前提是一定要美。

  威尼斯之死,从这篇开始往后,我感觉基本是半自传了,倒有点像作家谈论写作,只是视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教,这比较像是私人分享。

  匈牙利之水,有关气味引发的回忆,浓郁的怀旧风,数不胜数,原来我们还经历了那么多,可是竟然被我们埋藏在记忆深处那么久,我的故乡是什么?如果有故乡的话,我的故乡坐落何处?

  古都,最重要的一篇,比较散,夹杂着不少作家的作品截取片段,以川端康成的《古都》为多,真正读懂这篇小说自然要先读过川端康成的《古都》。这篇小说,关于情谊流转,关于变迁,关于自我认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桃花源一般的土地,可还是我原本的故土,你们为何要把我当成闯入者看待,可是,可是,我的家哪里去了?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到最后,《桃花源记》的引用已经达到戳人泪点的程度了。将台湾与日本京都联系起来写,也很有深意,不过也许,我所未见之地,也有我的故乡,倒是我原本的故乡先生疏了。

  出航,存在感比较低的一篇,跟前面几篇所要传达的东西相似。

  旧的东西以及死去的东西都要被放逐,可是,能否留下我们的老灵魂?

  《古都》读后感(七):我不怕去死却焦虑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朱天心和王朔都是老灵魂)

  把朱天心的《预知死亡纪事》一篇翻出来重读,因为心里有疑问也有纷繁芜杂的思量需要解答和印证。

  数日前,诸友纷纷转载王朔新篇《记朱新建》。我也喜欢这篇,觉得王写得爽利和豪情。瓦舍老赖同学却看得分明,说王朔明明怕死又哭着喊着要去死,并结合这位文坛“流氓”近几年的表现举例说明之:“写《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北京话改金刚经,整自己给自己办葬礼点子给冯小刚拍电影。这些年他因为怕死,开始灵魂出气了。”“胆色才气都弱了,但是他不撑着,示弱,留几分流氓本色。更好玩。”

  琢磨琢磨,可不,也确实是这么个趋势。

  死,这个字让多少人心怀畏惧。除了在哲学、宗教范围,可以堂堂正正谈论死亡,中国人在寻常日子里是忌讳提及的。总怕惊动了什么,触怒了什么。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

  可是,这世间又有哪个活着的人在有生之年不想一想“死”呢?总要考虑怎样去死是体面的。至于人类通俗版几种关于死后的去向(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轮回等等),诸君将投身哪种呢?或许,人类所有去向都不能让你我满意。

  拿我来说,倾向接受自己终将熵减寂灭如同从来没出现过。只要这样想一想,都觉得干净利落。既然没有来世,此生更显可贵。没有天堂地狱,却有人的自性让我们清洁端正地活。

  王朔在追忆亲家朱新建的文章里也分明写到,“再怎么音容宛在,垂而不朽,也是没了”,然后便是直言不讳地讨厌那些在灵性上少了一截儿的:“再有些不懂事的来祝念来世升官、发财、大富大贵,十足愚昧和卑微,谁***要升官发财,见他的鬼去吧!”接下来便是把自己未来最不得已的死法数了个遍:“希望到那时我特别惨,吃不上干的,拉不出稀的,大夫护士没好脸,孩子都嫌弃我,那样的待遇,活着实在没什么值得留恋的,死也没什么好怕的。”

  尽管是为怀念他人落笔,王朔也借此表达自己对体面结局的向往,希望能从容甘愿赴死:“不管怎么说,有生不出来的,没死不了的,希望咱们走得体面,来世托生个好人家,逍遥一辈子。天堂,不去也罢。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嗡呢吗逼轰。”

  老赖说,读最后一句都笑喷了。

  我是觉得,他之所以戏谑经咒,是对将来要死这件事不是很满意。不是怕死,而是怕死前死后都不幸落入“体制”。对于老王这种一辈子都厌恶憎恨束缚与愚昧的“流氓”来说,比死亡可怕一万倍的,当然是无趣。为什么出自己给自己办葬礼的点子(电影《大腕》),为什么用北京话解释金刚经?因为你们弄的那些,实在没意思。

  的确没意思。

  连我爸都觉得没意思。

  上次回乡,我爸跟我说,他百年之后可不要进公墓,就把骨灰埋进我们小镇的中心广场,我家楼下的某棵树下。他说,他愿意看热闹,广场每天都热闹,还可以半夜出来吓唬人:)

上一篇:财富赢家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父亲的眼泪》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