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一):余秋雨的文化课
用四十七堂课讲中华五千年文化,但内容还不全是余秋雨的授课,更多的是上课的学生与余秋雨的对话,对文化课题的共同探讨。而且,让人佩服的是,即使是与大师对话,这些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刚读完时,觉得还挺好。但过了三个月,我竟然不太记得里面的任何一个观点了。可见此书的讨论还是言及表面,以及观点太杂。所以如果国学涉猎不多,又没有自己的思考的,看的时候像是凑热闹,但也就凑热闹而已。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二):不要被余秋雨的情怀给劫持了
我真的很怕看余秋雨的文章,一看就不知道给拐到什么地方去了。结果没小心,有买了一本他的书,真是丧气。
唯一的惊喜是王牧笛,财经郎眼的主持人,原来在北大的时候就这么有想法,有才气。作为粉丝的我,算是挖了点小八卦,自我得意一番。
对于余大师,这个从我知道他名字时,就是中国文化大师的人,依旧把文化课搞的非常有诗意,至于他的一些观点,那是在正统不过,我们历史书上怎么写得,他就是怎么说的,只不过他的表达更具诗意,散文性,以及更加正规的表达。对于这本书,你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虽然文笔写得好,同学们问题踢得好,总结的好,但是看过一遍,你的内心波澜不惊,历史是这么的美好,这么具有大国情怀,历史民族的挣扎,斗争,一页一页都是史诗篇章。我觉得余老师去写本中国史诗,你是河马在世,但丁转身。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三):中华文化史的启蒙读本
余秋雨是当今文坛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以大师视之,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如今回看,其文章中确实有一些错误的存在,用词也逃不开“文化”“终极”之类的宏大词汇。但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方面,他无愧于一个启蒙者的身份——至少,启蒙了我。
这本书,其实相当于《中华文化史》这门课的讲义,从先秦诸子一路梳理到明清文学。因为是讲义,内容相对简略和通俗化,相比于啃一本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方便好读了不少。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这是再适合不过的中华文化启蒙读本。之后再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之类,在时间和空间的小节点上,能对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和家国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更何况,余秋雨的语言体系和文化情怀帮我混过了中学时期的大部分语文作文,用他的这套方法总能有个不错的分数。单就这份实用性来看,读点余秋雨,不亏。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四):相对余本人,更喜欢他的文章
印象,开头,涉及到一些文革时候的概念,不喜欢。感觉余有宣传自己意味。
涉及到文化时,不得不感慨中国文化的美丽。
诸子百家的框架结构和无可超越。
屈原的洁净和高昂。
竹林七贤的洒脱和自性。
到陶渊明的远遁和平和。
到陶渊明我感觉那种自然的与天相合的文学高度结束了。以后的几乎都和政治相关。
中国文化的顶点是这些,而不是唐宋的繁荣。
唐宋的繁荣,却少了点人性。
多少文章也比不过道德经的五千言。多少诗歌也不如屈原的离骚。
和朋友聊天,问为什么少了韵味。
后来想,连李白都会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还能有对之后的文化有什么奢求呢
朋友说,今后的文化再高,也多是软骨头。
当然,有颜真卿,有文天祥,可是,这些英烈更多的是历史上的气度。在文化坐标上,我们多希望看到是另一种色彩。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五):从商朝开始讨论的。。。
既然是课堂,那么内容就是师生之间的讨论。
余秋雨,自不必说了,跟他讨论的几个国内的学生,都是硕士、博士或者研究生之类的,不论男女,大都才貌双全。书首有照片和介绍。而与其讨论文化课题的台湾的几名高材生,却仅仅有几行简短的介绍,照片也无的。
上一篇:《Python编程实践》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