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经典读后感10篇(3)

  最后,总结几句我认为对我教育意义很深的句子,来做结尾

  1:很多傲慢,都来自于无知--------论我们闭关锁国,自认为天朝上国时的论述-

  2:地域有界,学问无疆。政治如山,文化如云,云气自由飘落,不要硬编排哪几片云属于哪座山-----论文化和政治孰重孰轻及其关系时的叙述

  3:独立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论述现今年轻人的一些浮躁无价值的物质追求时的叙述

  4: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论一些古代文化优劣性问题

  5:过于强调某个概念。某种学说,都只能说明大事已经不妙--------这话用在现在的时局,大家是不是会联想到更多?

  好了,还有太多太多的精彩与深思,都留给大家,和这本书吧。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九):浮嚣和功利被看低却又被自证言中

  自序文字朴实的过普通,参与课程的学生介绍有如奖学金申报材料般门面感十足,权贵之后似隐其中,赞助商部下强行生硬造势,其中有一新闻学硕士一句“在感性与理性中游走,坚信科学艺术和体育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不禁让人心疼实诚的南郭先生三秒,另一新闻学硕士自评“官运亨佳,最怕开会,抛头露脸,实非所愿”也让人心惊不知啥时候趋炎附势的褒贬性发生了逆转。

  认为官方会特别关注民意而大发感慨,见识的肤浅让人都难以认为这是可接受的御用遁辞。言及佛教是中国两千年以来最普及的宗教信仰,让人再跌眼镜,求升官求姻缘求生子的迷信传统啥时候和正身框范的信仰直接划等号了,当然也可能信仰这个词在作者这里比较廉价。对“国学”名称流行的大肆否定功力跟夸夸其谈无关痛痒的初中议论文简直相差无几,连言之成理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年近花甲,动辄将教材编写教师批为“从未在文化上激动过、痴迷过、爱恋过”,一副带点文化腔调的过嘴瘾感嘴脸浮现。指点江山的一句“我国内政外交上的不少困顿,至少有三分之一,被语言方式加重了”,不知谁给的勇气和哪来的依据。自诩自己对于文化定义中出现的“集体人格”属于文化研究中最高等级,且现代作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鲁迅一人,卖瓜王婆听了都要打人。将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推新和守常之争说成君子之争,而其中的度小诡诈全推给手下的所谓小人,这种格局和眼界也与皇帝永远伟光正,出问题都是奸臣当道无异。一面鄙夷他人因自报家门显赫而实显落魄无能,多处又提到余家祖先的推动历史进展方略,还自称不完全出于私心,人格分裂自相矛盾之处实在令人看低。概略王阳明哲学的精义,归结处居然出现“我仰视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同乡”这类与研究论述毫无相关的突兀地域自傲感。正文授课部分确有不少亮点,但讲述方式貌似想效仿孔子与弟子讨论式教学,实际则变成学生大多数时候没有异想,偶尔出现了,也被作者直接以不太同意为答复寥寥几句敷衍,然后继续灌输自己的备课内容。

  授课内容接近通俗版文人小传,蜻蜓点水,所涉人物及其作品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已在中学语文历史课上都已通解,并无更多新意和美感,而一些不同意见又显得过于主观而略有与众不同无它之私。多盖棺论定式排他,少八方考据样综合,多主观情绪性褒贬,少推理分析类评判。毕竟通俗读本,又只录音整理,实难要求太高。作者极倡社会文化生活均应远离浮嚣和功利,但给人感觉其自身并未能幸免。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十):感受悠悠中华文化

  这本书和余秋雨的第一本书一样,首先在台湾出版,广为台湾民众欢迎,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好评,然后才由内地引进出版。依然是秋雨先生一贯的风格,把很多可以寻常理解的道理,放到很大的时空中去,赋予它博大的生命,这种风格有时确实令人感到无比旷远,给人强烈的**。但有时用在某些大家都有共鸣的体验上,就有点煞有其事、多此一举了。也许这就是学者和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了。蒋勋的风格是属于诗人型的,他会把学术的概念转化为我们共同的感受,可以如诗、如画、如音乐,可以令人亲身去爱、去恨、去体验。前者是概念化的,极度提纯的,后者是形象化的,将大道化为和风与细雨,润物于无声,当然我更喜欢蒋勋。不过不能否认,这两种风格都是必须有的,特别是讲中华文化这么大的课题,不提纲挈领的归纳分类,贯串以时空的大场景,实在是不容易讲下去。

上一篇:《Python编程实践》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