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没看完,只看了前四章。从 讨论商朝开始,到老子、孔子,后面的还没看到。
感觉,余教授和几名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们,看历史的角度,依然如绝大多数人一样:脱不开 进化论的影响。99.99%的人会认为,越是以前的,越不如现在。而越是现在的,越不如将来。在这种观点下,他们的那些讨论,依然落入俗套和空讲。
他们讨论的倒是蛮精彩的。尤其那些高材生,讲的很深奥。可惜,只是讲到了 文化,甚至联系到了科学。但是,贯穿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唯一的一条线索:道德,却丁点未现书中。每个朝代的灭亡,肯定是因为道德的问题。每一个文明的湮灭,肯定是因为道德。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明废墟,都是那个文明发展到了最末端时留下来的。一个朝代的最末端,会腐烂成什么样子?看看清末的史料就知道了。
神圣的造物,透过厚厚的云层,看了看地上一群群的人,轻蔑的微笑、无奈的叹息。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六):也谈两句我的感想
作者对中华古代文化轻重缓急的划分很合我意,仅凭这一点就很喜欢这部讲稿。
顺着作者的提领,我也跟着说几句。
众多先秦思想家中我最喜欢孔子,尤其是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务实态度,只谈当下谈做人,“不语怪力乱神”,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人伦关系后来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平民不再有“礼不下庶人”的自由,恐怕这并非孔夫子本意。
老子更偏向于一个艺术家,他的《道德经》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我认为是把问题的根本推向神秘主义,这种思维连带影响后世的人们放弃严谨的思辨,追求通向未知的神秘,而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
《战国策》是我很喜欢的书,很遗憾作者没讲到,该书中的记叙已经有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甚至用生动的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使得故事有了情节起伏,基本可以当做历史题材小说来读。
盛唐时空前的民族文化交流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巅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李白和杜甫的排序则高下难分。本来李白的自由洒脱与浑然天成很让我向往,后来读了苦水先生的评论受教于他的观点,杜甫诗歌忧国忧民,怀有对天下的悲悯,一落笔诗格先就高了一等。当然苦水先生所处年代动荡甚于安史之乱,更容易产生共鸣,不过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便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其于独善其身一比,高下似有定论。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七):余秋雨老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很深呀
历时三年读完了这本书,最终也没有买。其实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三年前在尔雅书店初读,两个多小时没有感觉就过完了;两年前在理工大学图书馆又看到,读到屈原;昨天,还是在尔雅书店看完全书。依稀记着每次阅读此书,都会不知不觉的流泪。有同情、有感动、有激动、有说不出的感觉。这种课堂氛围让我依稀见到稷下学宫的影子,但要有这种课堂,也只能是北大台达这样一流学府基础知识一定扎实的学生。
纵贯中国文化史,那些当仁不让的思想先师,那些拯救中华文明于危难之中的前辈。都让我深深的对他们作揖。读此书,才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这句话被我们的课本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了,却又是那样的充满敬意。曾经的辉煌,战乱,百家争鸣。那些被忽略被重视的历史创造者,才构成了我们的今天。
儒墨道法、屈原、曹操、李杜、白刘、岳飞、陆秀夫、朱熹、王阳明、曹雪芹……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在用艺术构建这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中华文明无疑是优秀的,虽不完美。但却是我之爱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八):中国文化没死,你们别把它杀死就好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中国思维的一大弊病,就是喜欢凭着局部印象作情绪化的判断,自始至终缺少理智判断,而理性控制的前提是宏观比较。这本书很好也很可观的总结和阐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余秋雨真的是一位心存大爱而又十分可爱的文化大师。他的那些谆谆教导,真的让我这个叛逆的摇滚少年听了,都会产生那种发自内心的震颤,与共鸣。这本书阐述的观点并不深,*浅出,却又浅显易懂。真的十分值得年轻人看一看,不为别的,也真不是装B的说一句话,就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即使你的国家现在变得再操蛋!再怎么不让你待见,也改变不了你是一个中国人的本质。所以,真的,塌下心来,好好读读书吧..(这话是说给我自己的) 。中国文化没死,你们别把它杀死就好。
上一篇:《Python编程实践》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