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10篇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是一本由[法] 勒内·基拉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一):小的编辑问题

  书很好,翻译也相当好,有一点小的编辑问题记录一下,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理解有误。

  书中有些译名不统一,如有时是“于连·索莱尔”,有时是“于连·索雷尔”;《没事找事的人》中的人物,有时是“安塞尔姆”,有时是“安塞勒莫”;

  43,第一行,“吸引入”,是否应该是“吸引人”;

  44,第二段第六行,“沦辩”应该是“论辩”;

  81,第四行,“隙愤”,不知何义;第二段第六行,吸引攀附者的后面应该是逗号,但原文是句号;

  94,最后一句译名不同意,“瓦勒诺”,“瓦尔诺”;

  100,第二段第三句,“它是对自我的欲望的外在形式”,去掉“对”更通顺吧。

  186,萨特的概念译为“恶的信心”,P220则成为“恶的信念”;

  234,第九行,最后的逗号应该去掉;

  普鲁斯特,经常有两个译名《重现的时光》、《再现的时光》;

  293,《卡拉马佐夫兄弟》写成了《卡尔马佐夫兄弟》;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二):不当文艺理论看的书评

  本来是准备看了写文学论文的,结果看下来简直太失望了。颠覆观念的社会学著作好吗?

  1.人将互为上帝!这一点真的太值得反思了。介体决定主体的选择,一个人将神作为介体,就会做有灵性的事,将人作为介体,本应该做有人性的事吧,本应该……但是现在的我们,在把什么作为介体?当上帝成为睡在我们上铺的兄弟!很多伦理问题,应该好好思考。

  2.(大胆揣测作者是不是托克维尔的信徒啊?)贵族精神的被动衰落。书里内容记不太清了,很多引用托克维尔的。没有看过《旧制度与大革命》,听罗胖讲过,不知道对不对哈。法国大革命红色革命下的血色。最深的血色是一种精神的堕落。一种权力是怎样起来的,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反思为什么当下轻贱知识只有底线(有就不错了)没有原则。不便细说。

  3.关于人,关于人之中行而上的部分。黑尔格(马克思爷爷的老师!)将人的这部分抹去,告诉我们人死后只会埋进坟墓(原文大意),于是我们就信了。原本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难道没有人性中行而上的部分吗?人之初,人之初啊,但我们被告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而存在。所以我们要搞好物质基础。

  …………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三):摘

  人將互為上帝。

  偏斜超验(上帝的超验性)是垂直超验(三角欲望裡介体的超验性)的變形。

  福楼拜主人公的客觀平庸性,可笑的野心,最形而上的人物,如包法利夫人—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實行包法利主義,想逃避某種懲罰,而最先而且可能是唯一主張這種懲罰的人卻是他們自己—在他們的意識深處。

  虛榮人往往是被慣壞道孩子,身邊有一群寡廉鮮恥的馬屁精。虛榮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正是因為「十年來,天天有人唸到說他們應該比別人更幸福。」

  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裡,弱者必然喂形而上的慾望所控制,於是就有現代情感的勝利:羨慕嫉妒和無力的仇恨。

  自我膨脹的基礎是某種隱密的中介。司湯達的作品中,利己主義者代表了現代人文主義的雛形。

  成為攀附者,與其說變得卑鄙,倒不如說是為了逃避卑鄙而躲在攀附提供的另一個存在中去。攀附者總覺得很快可以攫取這個存在,並且擺出已經獲得這個存在的神氣。因此他趾高氣昂,叫人無法忍受。所以,攀附乃是高傲和卑鄙理不清的混合,正是這種混合確定了形而上慾望的性質。

  憤怒和罪惡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繫,敏銳的洞察力是憤怒的輔助劑。真正了解攀附者的只有攀附者,因為前者摹仿後者道慾望,即,摹仿後者存在的實質。攀附者的介體自身也是攀附者。

  仇恨是個人主義的,它不由分說滴維持自我和他者之間虛幻的絕對差異,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把二者分開。

  心裡圈規律。

  少年人一旦找到自己的神,一旦把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滴神力推倒他者身上,即推倒介體身上,對神聖的強烈渴望便會改變他可憐的現實生活的全部因素。

上一篇:《绕着地球去旅行》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研究之美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