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的读后感10篇(2)

  发表了以上感想以后,我才注意到这会是我人生的一部转型之书,我为自己曾经无数次想过,但迟迟不敢动手的生活找到了信念的支撑!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五):我还是个屁孩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自成世界的理论者。从不怀疑自己因为涉猎的书少而支支吾吾,我可以天马行空地论证社科与哲学。在这本书面前,不能说自己被打败,因为本身阅读者不以竞争者姿态在捧书,但作者着实在论述的同时,让我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妄想论理世界的屁孩。

  每个人都会想在社会中伸张正义,或者对于万事嗤之以鼻。但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评论很多事情时只是在情绪的先入为主下再武装起言语和逻辑的武器。我们大都能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于是就像梁文道在序中所写的那样错觉于这本书仿佛就是自己所写。因为作者极其富有力量地帮你证明了你的观点。你会觉得,噢!这正是我要说的!

  与其说书评,不如说自评。从阅读书籍来讲发现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作者讲重新发现社会,我在这般社会的论述中发现自己。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做的么?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人--------表现得恰到好处、评判得恰到好处、与人相处得恰到好处......这本书看似不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但是在论述一个恰到好处的社会之后,我们理应要知道如何去做人,去迎合这个恰到好处的社会。一群恰到好处的人,或许才能更好地重新发现社会吧。

  读书甚少,实感自卑。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思想逻辑论证控。那在不推翻此论点的前提下,继续探索就成了接下来的路。一本书所带来的思考已经熠熠生辉,而我坚信阅读的习惯可以让思维飞,那拒绝不生锈的充分必要条件,已经不言自喻。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六):熊老师,请别再继续矫情了

  熊培云是我国近几年很“火”的学者,主要是因为他的几本书,如《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思想国》等。早在五六年前第一次读他的著作时,我还对这位“草根学者”比较欣赏,可是到了后来,愈发发现他的书越来越“虚”,重复、无内涵的内容很多,文字过于矫情,动不动就且不管写什么内容都离不开满篇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话题。2011年的时候,我曾在北京三联书店亲眼见过他,他当时借其眼镜的镜片脱落这件小事,又上纲上线无限扩大到了“民主自由”……通过现场的观察,感觉他其实是个挺自负的人,属于典型的从农村打拼出来、留洋几年喝了点“洋墨水”后便一副自以为是、自认掌握“满腹经纶与治国之道”的小知识分子。有一件小事我记忆犹新,2011年过年前,那时我还对他的书比较感兴趣,我在微博上发了条:“下午大老远的坐了很多站的地铁到万圣书园,终于买到了熊培云老师的新书《自由在高处》。”到了晚上,就发现熊培云转发了我这条微博,并写了句“太感动了,我要关注你!”果然就关注了我,然后我的粉丝数也随着突然大涨起来。说实话,当时虽然我的心里挺高兴,但他的行为留给我的印象却不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学者应该表现出的,太感性,而且他居然能看到我发的这条微博这件事说明他一直在微博上搜索自己这本书的有关正面的评论,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不成熟和不自信。到了后来,大概是一个月之后,我便发现他在微博上默默的取消了对我的关注,我真的是无语了。通过这几件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和修养,真正的大家,永远都有着大家的风范,我曾经拜访过的张岂之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最近,熊培云的新作《追故乡的人》由“理想国”出版了,我大致看了看目录,看不出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书名起的很高大上,但内容很虚,动辄就让一个村庄代表全中国,和梁鸿的书名有一拼)有多大差别,而且明明是写故乡,书里面却又出现了巴黎等内容,看来作者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曾在法国待过吧。说了这么多,最后建议熊培云老师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研究下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中国的真实实践,不要整天说些不知所云的、“高大上”的、太过理想化的东西,不然,作品的内容只会越来越虚,文字只会越发矫情,而读者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久了,便自然把您给抛弃了。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七):写到你的心里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上一篇:《人生百忌》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